黃 強
(四川省地礦局川西北地質隊,四川 綿陽 621000)
四川省松潘縣郎蓋金礦區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由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西北地質隊在從事東北寨金礦床外圍找礦和“松南金及多金屬礦找礦項目”期間發現并開展過斷續勘查評價的金礦點。由于區域內東北寨、橋橋上金礦床等礦床的勘查、選冶試驗已經成功突破,對指導以東北寨微細浸染型金礦床為代表的外圍地區進一步開展金礦勘查工作和增大資源儲量、發展國民經濟和地方經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此,逐步展開對四川省郎蓋金礦區的地質勘查評價工作。
礦區所在區域處在揚子地臺西北被動大陸邊緣造山帶的東部,后龍門山—巴顏喀喇裂陷冒地槽型滑脫—推覆構造帶與南秦嶺揚子型上疊滑脫—推覆構造帶的復合部位,地質構造十分復雜。
礦區位于鎮江關復向斜與岷江構造帶的南段牟尼溝—垮石巖斷裂近南段的接合部份。岷江以西,馬拉礅河以東地區,廣泛出露了三疊系中、上統的雜谷腦組(T2z)、侏倭組(T3zh)、新都橋組(T3x)、羅空松多組(T3l)地層。上述地層均遭受了區域性變質作用,而變成微晶灰巖、微晶白云質灰巖、變質砂巖、板巖等。在馬拉墩的紅土坡—磁蘇一線出露了山間盆地型紅色及淺黃、灰白色礫巖、粘土巖夾劣質褐煤層的第三紀磨拉石建造。
根據四川省地礦局提供的1:20萬松潘金異常資料表明,沿岷江南北向構造帶的牟尼溝—扎尕山斷裂金異常發育,強度高,規模大,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在平面上大致呈南北帶狀產出,這個帶由五個濃集中心組成。
在郎蓋地區圈出的1:20萬重砂金異常、1:5萬水系沉積物加密測量金異常,及1:1萬土壤化探金異常,均具有較好的重合性。異常呈帶狀沿北西—南東向斷裂分布于羅孔松多組地層中,異常面積大(約0.26km2),有兩個明顯的濃集中心。其三級濃度帶呈線狀分跨斷裂兩側(最高320PPb),其平均異常強度高(=23.5PPb),變異系數高(Cv=0.61)。在異常內已發現有金礦體及金礦化體,并于探槽中見有明金顆粒,為礦致異常。
通過土壤化探測量及沿奧季山脊—谷敏一線實測地球化學剖面2730m的239件巖石地球化學樣品痕金、固汞、斑砷分析結果,金的最高強度值為320PPb,次為210PPb,最低強度值為1PPb。最高強度值點位于T3l2-2b的絹云母千枚巖內之F8、F16的破碎帶上。
郎蓋金礦處于扎尕山背斜與奧季向斜接合部位,明顯地受牟尼溝斷裂所控制,該斷層的上盤三疊系中統雜谷腦組被推覆于三疊系上統的新都橋組、羅空松多組之上,構成了區內的基本構造輪廓,后經北西—南東向以及南北向的多期次后期構造影響,致使區內構造形跡進一步復雜化。

圖1 扎尕山背斜推覆構造
區內褶皺較為發育,除明顯的扎尕山復背斜及奧季向斜影響該區外,與之伴生次級褶曲比比皆是,無疑增加了上述區域性背向斜的復雜性,通過地質草測已控制了扎尕山復背斜東翼的少部份,奧季向斜的大部份。現分述如下:
扎尕山復背斜:區域資料表明,該背斜在區域上影響到扎尕山東西兩側,整體呈近南北向展布,軸線長24km,核部由石炭、二疊系地層組成。南端由中三疊統雜谷腦下段的灰巖組成。異常區屬該背斜東翼的邊緣部份,并受限于牟尼溝斷裂,在近斷裂附近受拖曳影響,一些次級背斜沿斷裂線呈緊密褶皺形態產出。產狀較陡,一般傾角達60~80°。
奧季復向斜:該向斜屬鎮江關復向斜的NW延伸部份,橫跨牟尼溝斷裂以東的整個圖面,軸線近NW向,并揚起消失于牟尼溝一帶。該向斜大致對稱,西翼緊接牟尼溝斷裂,傾向NE—NNE,傾角41~85°,東翼延伸出測區,傾向SW,傾角41~45°;核部由羅空松多組上段頂部砂巖組成。該向斜次級褶曲發育,計有奧季倒轉背斜、泉水溝倒轉背斜以及斷層上、下盤的拖曳,構成了奧季復向斜,而且一些金異常及金礦化多產于拖曳的破碎帶中。
屬區域性主干斷裂,呈南北向延伸,在地貌上可見明顯的陡坎或斷層崖。據1:20萬資料記載,在斷裂東側的若尼娘柯—二道海一線有含H2S氣體的熱水上升泉出露。斷層性質屬逆沖推覆構造,中三疊統雜谷腦組下段灰巖直接覆于新都橋組、羅空松多組、雜谷腦組上段之上。破碎帶寬一般7~8m,由角礫巖、糜粒巖、糜棱巖化千枚巖、碎裂巖組成。斷面呈波狀,產狀變化較大,在ZK133之西山脊因剝蝕形成構造窗。斷裂常被后期斷裂切割。一些金異常、金礦化體多沿這一斷裂下盤呈串珠狀分布,初步認為F1主干斷裂為區內主要導礦構造。
在土壤化探異常濃集帶巖石顏色呈黃褐~灰褐色,破碎帶及其石英脈發育,有硫鐵礦奇偶見雄黃等為直接的找礦標志。
(1)地層標志:上三疊統雜谷腦組粉砂質板巖夾灰巖地段。
(2)構造標志:層間斷裂破碎帶及其派生的次級褶皺、斷裂。沿斷裂構造出現的碎裂構造巖成為重要的找礦標志。
(3)圍巖蝕變標志:圍巖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絹英巖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及褐鐵礦化,與金礦密切相關的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絹英巖化、后期黃鐵礦化(褐鐵礦化)。
(4)地化標志:1:1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具Au異常濃集中心的地段。
由于礦區掩蓋嚴重,礦(化)體產出的形態、產狀均十分復雜,且幾乎為隱覆礦體(僅Ⅷ-3礦體有露頭近280米,但品位低),所以評價難度大、工作程度也較低,礦床規模不清。
礦(化)體主要賦存于中三疊統雜谷腦組及上三疊統羅空松多組中的斷層破碎帶內,礦(化)體產出、分布嚴格受次級斷層控制;礦體呈不規則脈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體產狀與次級斷層產狀一致。
礦石類型主要為含炭千枚巖及千糜巖,二者均具輕微的構造蝕變特征。
千枚巖型:呈顯微鱗片變晶結構,變余結構,千枚狀構造、揉皺構造,構造蝕變礦物有鐵方解石、熱液方解石、絹云母、白云石、石英、微細黃鐵礦等。蝕變礦物多沿劈理分布。金的富集與碳酸鹽化和微細黃鐵礦化密切相關。

圖2 郎蓋金礦3#勘探線剖面圖
千糜巖型:區內所見多為炭質絹云母千糜巖,礦石為灰黑色、風化后為灰褐色具糜棱結構及碎裂結構,常見眼球狀構造、千糜狀構造。主要礦物有水云母、絹云母、鐵方解石、微細黃鐵礦、炭質等。該類礦石中常具糜棱巖化生成的,大小不等的眼球狀呈不規則排列。金的富集與炭酸鹽化、黃鐵礦化密切相關。
礦石呈細粒砂狀結構,顯微變晶結構,壓碎狀、角礫狀、塊狀構造。
礦石礦物主要有赤鐵礦、褐鐵礦、黃鐵礦、磁鐵礦、雄黃等,造巖礦物有石英、方解石、絹云母等。
據礦床產出地質特征和礦物共生組合,初步認為屬中低溫熱液微細浸染型金礦。
從已獲得地質勘查成果并結合該區域金成、控礦條件分析,區內斷裂壓碎帶規模較大,1:1萬土壤金屬量測量具有良好的金化探異常濃集中心,與金有關的次級破碎帶、圍巖蝕變亦呈顯密切關系,因此該區有較好的找金前景,如果在礦區SW、NW角見礦較好地段有機會繼續、加大探礦工程量的投入,礦區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中型礦床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