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東,鄭武舉,翁士原,佟 璐,張愛超
(1.遼寧省冶金地質四0四隊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遼陽 111000;2.岫巖滿族自治縣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鞍山 114300)
遼東古裂谷是我國重要的金鉛鋅多金屬成礦帶,該成礦帶內具有礦種多、規(guī)模大等重要經濟及戰(zhàn)略價值的礦產,如菱鎂礦、鉛鋅、滑石、金、鐵等大型、超大型礦床,在我國礦產總儲量中占有重要位置。破碾子西溝鉛鋅礦點位于遼東古裂谷西段,距岫巖縣城北約22km,交通便利。
本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柴達木-華北板塊—華北陸塊—遼東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帶—遼-吉古元古代古裂谷—虎皮峪復背斜北翼。區(qū)內主要由白堊系小嶺組、遼河群變質巖、古元古宙鉀長花崗巖和中生代紀花崗巖等組成。

圖1 岫巖區(qū)位圖
區(qū)域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白堊系小嶺組,巖性多為流紋質角礫凝灰?guī)r、安山巖、流紋巖等;古元古界遼河群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蓋縣組和新生界第四系,巖性多為大理巖、透閃巖、透輝透閃巖,有時夾二云片巖、變粒巖等,第四系由腐植土、砂、礫石組成,分布于山間溝谷。

圖2 岫巖縣鉛鋅礦地層分布情況
1.2.1 褶皺構造
區(qū)域褶皺構造以三家子-秋木莊復向斜為主,主要有四道溝-對門溝次級向斜、北大嶺-房木溝次級背斜,褶皺軸線走向30°~45°。四道溝-對門溝為對稱的向斜構造,核部為蓋縣組,兩翼依次為大石橋組、高家峪組、里爾峪組地層。北大嶺-房木溝背斜核部為花崗巖所侵位,兩翼依次為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地層。
1.2.2 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主要為北西向斷裂構造和北東向斷裂構造兩組:①北西向斷裂:主要分布區(qū)域的西部,斷裂構造走向130°~135°,切斷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及蓋縣組巖層;②北東向斷裂:主要分布區(qū)域的中部及東部,斷裂構造走向40°~60°,呈雁行狀排列,切割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及蓋縣組巖層。
區(qū)域內巖漿巖出露廣泛,主要有古元古代鉀長花崗巖、片麻狀花崗巖及花崗雜巖,三疊紀侵入的巖閃長巖,中粗粒、似斑狀花崗巖,侏羅紀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似斑狀二長花崗巖等,與遼河群地層呈侵入接觸關系,部分為斷層接觸。

圖3 礦區(qū)地質構造簡圖
區(qū)域內礦產資源較豐富,主要有金、鉛鋅、鐵礦、理石礦、硅石礦等。其中較著名的有東勝鉛鋅礦、太陽鉛鋅礦等。
區(qū)內廣泛出露下元古界遼河群地層:①里爾峪組,巖性主要為電氣變粒巖、電氣淺粒巖、磁鐵淺粒巖、鈉長淺粒巖;②高家峪組,巖性主要為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變粒巖、淺粒巖夾斜長角閃巖;③大石橋組,巖性主要為白云大理巖、透閃白云大理巖;④蓋縣組,主要巖石為黑云長巖、硅線黑云片巖、二云片巖夾黑云斜長變粒巖;⑸新生界第四系,主要由砂、礫、卵石及粘土等組成,分布于山間溝谷。
2.2.1 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發(fā)育,為三家子—秋木莊復向斜的四道溝-對門溝次級向斜及北大嶺-房木溝次級背斜的南段。北大嶺-房木溝背斜核部被花崗巖所侵位;四道溝-對門溝向斜核部為蓋縣組地層,兩翼向外依次為大石橋組、高家峪組、里爾峪組地層。向斜兩翼地層傾角較陡,一般在36°~68°之間。
2.2.2 斷裂構造
主要為北西向斷裂構造,推測形成于燕山期,為岫巖-東溝斷裂的次級斷裂。該斷裂構造南部被第四系覆蓋,走向310°~330°,傾向南西,傾角51°~58°,斷裂被構造角礫、石英脈等充填,并有后期構造進一步疊加在早期巖脈上,顯示多期活動的特點。斷裂帶呈條帶線狀,石英網(wǎng)脈發(fā)育,具絹英巖化、云英巖化、黃鐵礦化、硅化等現(xiàn)象強烈。該斷裂是一處極好的多金屬礦化帶容礦構造蝕變帶,蝕變帶中金、銀、鉛、鋅含量較高,與鄰近的東勝鉛鋅礦控礦構造性質相似,推測可能為牧牛-東勝成礦帶東南延伸。
巖漿巖分布于區(qū)的中北部,為古元古代侵入的中粗粒、似斑狀鉀長花崗巖,巖體內可見遼河群捕擄體,據(jù)以往資料表明該期侵入巖對本區(qū)的金、鉛鋅礦的成礦疊加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
礦化蝕變帶賦存于北西向斷裂內,圍巖為古元古鉀長花崗巖,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58°左右,長約1.1km,平均寬約8m。礦化帶中石英膠結花崗巖構造角礫充填于構造帶內,構造角礫粒徑約1.0cm~2.0cm,礦化帶內具強烈鉛鋅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等,礦化蝕變分帶明顯,中心部位為含金鉛鋅構造角礫巖帶(地表出露寬度8m左右),兩側依次為硅化帶、鉀長花崗巖帶。
在礦化帶南段發(fā)現(xiàn)一處民采老礦硐,硐口處見含金、鉛、鋅構造角礫巖帶,在硐內打塊采樣四件,樣品測試結果顯示該礦化帶Pb 含量(0.73~3.54)%,Zn含量(0.21~0.82)% ,Au 含量(0.12~0.63)×10-6,Ag含量(4.16~26.64)×10-6,因此該礦化帶是金鉛鋅多金屬礦的理想靶區(qū)。
本區(qū)域位于東勝鉛鋅礦床外圍,石灰窯-大房身金鉛鋅多金屬成礦帶內,鄰近東勝鉛鋅礦、太陽鉛鋅礦、張家堡子鉛鋅多金屬礦等。研究表明,本區(qū)域金銀鉛鋅等金屬礦產主要與遼東裂谷巖套上部沉積的遼河群大石橋組、蓋縣組的碳酸鹽巖和陸源碎屑沉積巖有關,并受后期巖漿熱事件的進一步改造富集。大中型金、鉛鋅礦的分布與北東向構造巖漿巖帶和北西向的斷裂分布有關,它們的交匯部位和有金、鉛重砂異常及金、鉛分散流異常重疊的部位往往是中-大型金、鉛鋅礦賦存的有利部位。
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主要為北西向構造,構造寬大,延伸較長,為巖漿后期攜帶含鉛鋅、金等多金屬熱液成礦提供了良好的導礦容礦場所。西北距東勝鉛鋅礦4.5km左右,北西向控礦構造與東勝鉛鋅礦控礦構造相似,推測其為東勝鉛鋅礦成礦帶東南延伸。
2.5.1 找礦標志
破碾子西溝鉛鋅礦點是受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的接觸交代型礦點,綜合以往地質資料及礦體特征,找礦標志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斷裂標志。發(fā)育在區(qū)域性北西向斷裂是找礦的最重要的找礦標志。
(2)蝕變標志。鉛鋅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及受熱液作用形成的蝕變是直接的找礦標志。
(3)化探標志。1/5萬化探異常在該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多處鉛鋅礦點、鉛鋅多金屬礦床,是鉛鋅礦最直接的找礦標志。
2.5.2 找礦遠景及找礦方向
(1)破碾子西溝鉛鋅礦點從區(qū)域成礦特征、地表礦化特征和取樣化驗結果來看,礦(化)體向深部有延深,品位有增高之趨勢,礦帶向東南及西北具有延長潛力。因此,具有很好的地質找礦前景。
(2)在該成礦帶上,應注重化探異常分布特征,為在該區(qū)尋找鉛鋅礦提供地質依據(jù)。
(3)應對該區(qū)異常地段進行進一步異常查證,對礦化蝕變帶進行槽探揭露及深部鉆探驗證,力爭發(fā)現(xiàn)礦(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