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李天宇,許 煒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二隊,江西 贛州 341000)
礦區地處贛粵兩省交界的大庚嶺山脈之北麓,位于江西省大余縣黃龍鎮,為中型石英脈型鎢鉬礦床,于60年代至今期間地質勘查活動及采掘程度一直較強,依據目前礦山開采深度及礦床特征,礦體脈幅往深部逐漸變大,地表780m~200m標高顯示可供開采深度較大。礦區經三十多年開采,采出的鎢精礦1.8萬噸、鉬精礦0.2萬噸。筆者以礦區多年地質勘查工作和礦山開采資料為基礎,通過研究該礦床地質特征,探討礦體賦存規律及礦化富集的內在聯系,為該礦區鎢鉬礦勘查提供借鑒。通過對比、分析研究礦區仍有較大的找礦空間及潛力。

圖1 西華山—揚眉寺區域地質礦產圖
工作區位于南嶺東西構造帶東段的西華山—楊眉寺鎢錫礦化集中區內,漂塘—西華山復式向斜中部,區域內成礦地層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是贛南主要的鎢礦產地之一。
區內廣泛分布中上寒武系淺變質巖系地層,局部地區中泥盆系地層不整合覆蓋于其上;區域巖漿活動以燕山期最為強烈,發育大量的淺—中淺成重熔型花崗巖株及一系列的花崗巖脈,巖體的產出受構造控制,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和多期、多階段活動的特點,巖性以黑云母花崗巖等酸性巖為主,屬鋁過飽和系列,在漂塘、大龍山、木梓園等礦區的鉆孔均見到隱伏花崗巖體,分布標高在200m~300m左右,巖體中W、Sn、Mo等成礦元素含量較高,是本區鎢錫礦床的成礦母巖;礦田位于復向斜構造之中,礦區位于復向斜中部,礦床與褶皺僅有空間位置上的關系,北東向斷裂控制花崗巖體定位,其巖體頂端是鎢錫成礦的有利場所;礦體呈右行側幕式排列,與花崗巖體分布和裂隙發育程度有關。區域內脈狀鎢、錫礦產廣泛發育,巳知脈狀鎢礦產(礦點)達10余處,分布密集,主要分別匯集在漂塘、大龍山、新安子、棕樹坑、石雷、鴨子腦、新開山、竹山腦(見圖1)。
礦區位于漂塘─西華山復式向斜中部,為一套中上寒式系淺變質的砂板巖層,變質細砂巖與板巖互層。
礦區處于屬西華山--漂塘倒轉復式向斜的中段。地處東西復雜構造帶和北東向構造帶的交接部位,構造復雜,主要有近EW、近SN、NW、NE、NNE向斷裂(見圖2),其其中NE向斷裂和EW向對成礦起主導控制作用;NE 向斷裂走向為30°~40°,傾角為60°~80°,傾向南東,沿走向延伸幾百米至數千米,寬幾十厘米至數米,延深達數百米,斷層為左行走滑,具有明顯的擠壓破碎帶及與斷面成小角度相交的斷層劈理,成礦斷裂主要分布在這組斷裂所夾持的范圍內;EW 向斷裂較發育,有F1、F3、F4、F5和F12,F1、F5、F12分布于礦區中部,基本沿礦化石英脈帶走向穿越。多數發育于礦區南西部,以北傾為主,少量南傾,傾角為70°以上,延長數百米至兩千米不等,具有顯著的擠壓破碎、硅化、片理化現象,是礦區主要的容礦斷裂。裂隙構造較發育,成礦裂隙為石英和云母充填,走向一般為80°~85°,向南陡傾斜,少數向北陡傾斜。礦化帶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呈斜列式展布現象。

表1 木梓園礦區礦脈條數、產狀及規模一覽表
(3)巖漿巖。區內為燕山期隱伏花崗巖體,位于西華山巖體北東方向,由南西向北東方向傾伏,南西與出露于蕩坪一帶的西華山第一、第三階段巖體相連,向北東方向延伸,經中察、大頂、錫石埸、石頭窩、長排轉向北北東直至大龍山。巖體頂板一般呈波狀起伏,局部呈犬牙交錯狀,在石頭窩巖體略有突起,巖體標高在中察550m,大頂400m,錫石埂340m,石頭窩350m,長排250m,向北北東到大龍山220m~250m。其上覆直接相鄰的中上寒武系淺變質巖遭受到接觸變質作用,形成了厚達400余米的角巖~角巖化變質暈圈,隨著遠離侵入體,圍巖的接觸變質作用逐漸減弱。隱伏巖體頂面酸性脈巖較發育,有細粒白云母脈、黑云母花崗巖巖脈、細晶巖脈、偉晶巖脈等,其含鉬礦品位較高,有很大的找礦潛力。
木梓園鎢鉬礦床產于隱伏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體(γ52—1a)的內外接觸帶。按礦床成因類型劃分:黑鎢礦--輝鉬礦石英脈型礦床;按礦體形態劃分:地表~淺中部(720m~550 m標高)為云母-石英細脈帶、淺中部~深部(550m~175m標高)為石英大脈兩種脈體形態,云母-石英細脈帶不具工業價值,但細脈向深部變為石英大脈,構成隱伏石英大脈型鎢鉬礦床。
木梓園礦區有三個脈組(長排組、石頭窩組、錫石埂組),錫石埂~石頭窩組(V1~V57)、長排組(CPV1~CPV20),具有工業價值的礦脈45條,其中鎢鉬共生礦體共7條,分別為V2、V2N、V4N、V10、V11、V34、V盲2,其余38條均為以鎢為主伴生鉬的礦體。礦體由北東到南西呈雁形向深部側伏式平行排列,成組分布,礦體走向延長60~350m,傾向延深100~350m。全區礦脈品位:WO3平均品位1.564%;Mo平均品位0.089%。主礦脈有4條(V5、V9、V16、V21號),為礦山采掘的主要對象,占全區WO3資源儲量的50.8%。礦脈分布、產狀及規模詳見下表1。
主要礦脈特征如下:
V5號礦脈:分布于石頭窩脈組,全長960m,延深285m(從460m延至175m標高),脈寬一般0.10m~1.00m,平均脈寬0.34m。礦脈形態簡單,礦脈的分支復合、膨縮彎曲、多向分支等現象,在水平方向上,尖滅側現為左側斜列式;礦脈走向70°~75°,傾向南,傾角80°~86°。WO3一般品位0.50%~2.75%、最高4.80%、平均1.549%,Mo一般品位0.030%~0.24%、最高0.98%、平均0.093%。
V9號礦脈:分布于石頭窩脈組,全長600m,延深325m(從500m延至175m標高),單脈沿走向延伸或沿傾向延深80m~200m不等,脈寬一般0.12m~0.95m,平均脈寬0.34m。礦脈形態簡單,常見波狀彎曲、膨大縮小、分支尖滅、分支復合、細支相連、細脈相連、交替分支再現,在水平方向上,尖滅側現為左側斜列式;礦脈走向北東東向,傾向南,傾角80°~86°。WO3一般品位0.45%~2.55%、最高8.25%、平均1.580%,Mo一般品位0.06%~0.32%、最高2.89%、平均0.162%。
V16號礦脈:分布于礦區錫石埂礦脈組,全長410m,延深190m(從460m延至270m標高),脈寬一般0.13m~0.60m,平均脈寬0.32m。礦脈形態簡單,常見折曲狀彎曲、分支尖滅、分支復合、細支相連、交替分支再現等現象,在水平方向上,尖滅側現為左側斜列式;礦脈走向北東東向,傾向南,傾角73°~87°。WO3一般品位0.30%~1.832%、最高4.37%、平均1.504%,Mo一般品位0.060%~0.25%、最高3.59%、平均0.232%。
V21號礦脈:分布于礦區石頭窩礦脈組,全長440m,延深240m(從460m延至220m標高),脈寬一般0.07m~0.70m,平均脈寬0.35m。礦脈往西側伏,礦脈形態簡單,常見膨大縮小、分支尖滅、分支復合、交替分支再現,在水平方向上,尖滅側現為左側斜列式;礦脈走向73°,傾向南,傾角75°~80°。WO3一般品位0.50%~1.634%、最高4.77%、平均1.526%,Mo一般品位0.060%~0.25%、最高0.65%、平均0.111%。
礦石已知礦物有26種,其中黑鎢礦、輝鉬礦為礦區主要工業礦物,白鎢礦、錫石、自然鉍、黃銅礦、鉛鋅礦等為副產礦物。
礦石結構主要有各種不同的自形晶結構和少量的交代、壓碎結構。礦石主要以塊狀構造為主,尚有浸染狀、梳狀、條帶狀、角礫狀和少量的晶洞狀構造出現。
在平面上:南部礦脈礦石組分是以鎢、錫為主,北部礦脈礦石組分是以鎢、鉬、鉍為主。表明本區成礦元素的礦化具有一定的分帶規律。

圖3 340中段巖體軸向與礦體關系示意圖
在剖面上:440中段以上,礦石富含鎢、錫、鉍組分,貧鉬組分; 在390中段以下,礦石主要富含鎢、鉬、鉍組分,而貧錫組分。黑鎢礦由地表到地下250m標高為最富集;錫石以地表最高向下顯著減少, 至中部、下部時無錫石;黃玉僅見地表;黃銅礦、黃鐵礦向深部顯著增多;方鉛礦與閃鋅礦亦有增多趨勢。從下表可看出高溫礦物如黑鎢礦、錫石、綠柱石、黃玉等,多集中到礦床的中部到下部,呈一逆向分帶現象。
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崗巖隱伏于木梓園礦區深部360m標高以下,呈巖株狀產出,隱伏巖體出現2個波峰(圖3):一個波峰在石頭窩組2號勘探線V5、V9礦脈之間,巖體軸向垂直于礦脈走向;另一個波峰在錫石埂組8號勘探線附近,巖體軸向與礦脈走向一致。在巖體上部的變質砂巖中常見有20m~80m不等的細晶巖脈、白崗巖脈和花崗巖脈分布。其中在440中段南側見一條寬0.26-0.50m,最大0.90m,延長200余米云英巖花崗巖脈,經取120件樣品分析,化驗鉬含量達到工業品位,平均品位WO3平均品位0.076%;Mo平均品位0.197%,最高0.44%。
礦區石頭窩組往南側礦體由北往南側列,應用礦脈側列找礦模式,石頭窩組往南側240m~0m標高的內帶及證外還有很大的找礦空間。
礦區長排組證內礦脈已延長到了證外,礦脈走向實際控制延長320m~480m,其區內僅占260m,外接觸帶石英單脈在區外延深、延長還有很大的空間,礦脈厚度穩定0.42m~0.56m,在450m~0m標高還有很大的找礦空間,前景儲量可觀。
木梓園鎢鉬礦區Mo與鎢礦共生產出,可與鎢礦一起回收利用,資源潛在價值大,礦山應注重共伴生礦產的綜合利用評價工作。
地質工作者積極開展地質探礦及綜合研究, 在老礦山實際運用了“ 探邊摸底,攻新找盲,綜合評價”的找礦理念,指出了木梓園礦區鎢鉬礦的找礦方向及工作靶區,指導礦山在深邊部探礦工作,不僅為礦山擴大資源儲量、延長礦山生產服務年限發揮了積極作用,且對構造控礦理論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