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學松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總公司,北京 100050)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意識到通過污染和破壞生態來交換暫時的經濟繁榮是不可取的。采礦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但長期采礦將面臨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隨著許多封閉和廢棄礦山的紛紛涌現,礦山公園將是廢棄礦區改造的重要方向。它是一種采礦遺產,通過利用其獨特的資源優勢來反映礦區的典型性、稀有性及科學和美學價值。作為自然資源部門恢復礦山生態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已在許多地區建立了礦山公園,這不僅是保護礦山遺跡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礦業城市崛起的重要方式[1]。
2004年11月,國土資源部發布了《關于申報國家礦山公園的通知》(國土資發〔國土資發2004〕256號),這是保護礦山遺址和管理礦山環境的新一步。2010年,國家礦山公園的第二個提案提出了“建設特色礦山公園”[2],這為礦山公園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根據這兩個重要事件,礦山公園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3年之前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是2004年至2009年的發展的開始和早期階段。第三階段是2010年以來的特色發展階段。
中國的早期礦山公園經歷了廢棄的礦山管理和景觀恢復、工業遺址旅游以及地質公園的時期。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當中國處于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時,有關環境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研究才剛剛起步。1970年代,中國開始研究采礦荒地的再利用?;谥脖换謴偷纳鷳B理念,一些礦區開始嘗試利用生態美化和環境保護技術來改造礦山荒地,主要是采用復墾和植被恢復技術來恢復礦山荒地的生態條件,但并未重視礦業遺跡的保護和利用。
1980年代后,中國開始重視礦業遺跡的保護和開發[3]。1987年,隨著旅游業的逐步興起和快速發展,礦山荒地的管理已納入旅游業等內容,礦山公園的雛形和具體實踐應運而生,這為工業遺跡旅游開辟了舞臺。因此,盡管在初期就沒有礦山公園的具體概念,但廢棄礦山的管理和景觀恢復、工業設施的旅游和地質公園的建設為礦山公園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2004年,為了有效地保護和科學地利用采礦遺產的資源,弘揚悠久的采礦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加強礦山環境的保護和恢復,促進礦山資源枯竭區域的經濟轉型,國土資源部首次發布了《關于申報國家礦山公園的通知》,其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礦山公園的概念。正式命名為國家礦山公園,并于2005年8月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建立國家礦山公園。
在現階段,中國礦山公園的發展主題主要是展示生態恢復對環境和礦業遺跡景觀的影響,例如相關的采礦工具和采礦產品,輔以人文和自然景觀,融入旅游觀賞功能以及采礦的整合科教功能,基本實現了礦山公園的功能標準,但發展形式相同,各公園的特點不明顯。
隨著全國礦山開發建設工作的普及,以隱性旅游為基礎的礦山公園的開發已逐漸失去吸引力。2010年,國土資源部在規劃建設第一批國家礦山公園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和不足,提出建設有特色的國家礦山公園,并同意恢復第二批國家礦山公園。從那時起,礦山園區的發展主題就是特色化和綜合開發。
在保護采礦遺產和恢復環境的基礎上,已充分研究了采礦遺產資源的獨特性。該礦山公園結合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民間傳說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一個集旅游、娛樂、科普、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公園,通過旅游規劃設計、礦山科學、品牌推廣等方式進行整合。實現了礦業遺跡、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和諧統一,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礦山公園開始從一種“觀光”或“科學類型”轉變為“全方位”和“特色”的礦山公園。
眾所周知,礦產資源的形成必須經歷漫長的歷史過程。礦產資源開采留下的礦山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他們不僅是人類采礦史發展的見證者,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4]。同時,它不僅可以展現礦山公園的巨大生態內涵,還可以為礦山公園的文化遺產做出貢獻。近年來,對礦山的保護日益提高,許多國家甚至通過立法等手段將其列入重要的地址遺產。在新形勢下,礦山地質遺跡保護和加強礦山公園建設已成為未來地質工作新方向的重點之一[5]。
中國自2005年9月發布首批28家國家級礦山公園以來,先后共有88家國家級礦山公園獲批,主要以煤炭類、非金屬類和金礦類礦山為主,類型分布較為集中。這主要是由于這些礦山公園以工業遺跡開展旅游較早,旅游開發和礦山環境治理的經驗也較為成熟;同時,由于此類礦山在開采時破壞生態環境程度較大,政府也比較重視對其的治理。
隨著湖北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于2007年4月22日開園,成為中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國家4A級景區后,已有20家礦山公園陸續揭碑開園,成功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采用環境更新、生態恢復和文化重現等為手段,達到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但也有如山東威海金洲金礦礦山公園在規定的建設期內無法完成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而被取消建設資格的情況。因此,我國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還亟需豐富。
目前中國國家礦山公園的空間分布主要在廣東、黑龍江、內蒙古、湖北、江西等28個省市自治區,如表1所示??梢?,中國的礦山公園主要分布在礦產資源豐富,采礦歷史悠久,空間聚集度高的地區。在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府部門和采礦企業的認知水平的影響下,大多數礦山公園集中在東部和中部省份,而在西部省份則較少,總體分布不均衡[6]。

表1 中國國家礦山公園空間分布
我國雖是一個礦產資源大國,但礦產資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率小,大而不強,在采礦方面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形式和更加復雜的工作,加上我國在重視采礦方面起步較晚,與美國、澳大利亞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工作經驗較少,相對不成熟,仍然面臨許多問題,以下初步總結中國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可能會存在的問題。
3.1.1 法律法規體系問題
目前我國僅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和《礦產資源法》中做出了對礦業遺跡保護和礦山生態治理的規定。尚未出臺專門針對礦山公園保護與開發的法律法規,也無礦山公園建成后管理方面的規定,這也給國家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帶來了一些困難。
3.1.2 管理機構和體制問題
盡管全國各地都在興建礦山公園,但仍然存在許多缺乏管理體制及相關機構規范的問題。由于資源、環保、旅游、城建、規劃等許多部門都參與了礦山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這常常造成權利和責任不明確的問題,從而導致不同部門之間的相互逃避[7]。此外,缺乏施工驗收、質量評價、定期考核評估等一些列的標準,也是礦山公園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3.1.3 投資問題
礦山公園建設存在投資大、資本運營方式單一、國家扶持政策少等許多問題。而且礦山公園的建設基本都在礦業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均面臨資源枯竭,并且經濟實力都相對較弱。毫無疑問,嚴重的資金短缺也是這些礦山公園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3.2.1 建立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我們應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借鑒美國、澳大利亞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礦產資源法》、《礦山公園建設指南》等進行修訂,如礦山公園建設涉及的環境與文化保護、建設與保護的關系、開發與恢復的關系等相關的內容。同時,為了保護礦山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應盡快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如《礦山環境保護法》、《礦山公園建設與管理規定》等。
3.2.2 健全管理機構和體制
當前,各級政府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適當的管理制度,明確參與礦山公園建設和管理有關部門的職責,建立專門的監管機構,以監督和解決礦山公園建設中設計、施工、運營及后期維護等的問題。同時還須制定施工驗收、質量評價、定期考核評估等一些列的標準體系,加強對礦山公園的監管,實行一定的獎懲政策。
3.2.3 拓展多渠道投資
面對資金短缺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盡量爭取國家扶持政策、拓寬特色產業開發思維,同時在公共投資的前提下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吸引社會各界的參與,拓展多渠道的投資。礦山企業應與地方政府一起,制定各種優惠政策以吸引企業投資[8],使礦山公園的建設得到充足資金的保障。
在對國家礦山公園發展階段、現狀及空間分布、問題與對策分析等方面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國家礦山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并分析了未來如何更好地規劃、建設和管理。我們必須統籌環境保護與促進消費、生態恢復和保護遺跡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明確資源和產權的權屬,做好礦區與礦山公園建設、國家和省級礦山公園之間的協調機制,建立完善的礦山公園建設、驗收、質量評價、定期考核評估和進退出機制等標準體系,為生態環境修復及礦產資源城市轉型提供優惠政策、制定法律法規及高效的管理制度。
未來重要的研究中心是礦業遺跡保護體系及礦山公園建設中三維保護網絡的監控。今后,我們必須致力于促進資源開發礦山的產業轉型,創新礦山生態修復、資源再利用的理念和技術,并通過網絡、電視媒體等多種平臺宣傳樹立自己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