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淼,高佳偉,冷幸福
(1. 江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江西 南昌 330096;2.九江市自然資源局,江西 九江 332000;3.江西省中環巖土工程勘察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水工環地質勘查一直以來都是礦山開發項目中的重要工作環節之一,水工環也就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三者的統稱。其中水文地質主要研究的是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以及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工程地質就是對礦山開發項目建設狀況進行研究與調查,清洗的了解地質區域的分布狀況,從而規避工程施工與開發過程中的風險。而環境地質就是利用相關的地質資料與數據,對工程開發或勘查工作中破壞過的地質進行分析與研究[1]。
近年來,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導致礦山生產活動日益增加,這為礦山地質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由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環境治理資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新舊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或相互耦合疊加,若不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中國部分區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將更加嚴重。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礦山開發以及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導致的生態問題,不僅會制約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也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因此解決礦山區域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應區域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針對不同的地區已經提出了不同的適合當地特色的生態保護策略,但提出的策略存在實施效果不佳的問題,為此在環境保護原則的約束下,針對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生態保護策略,從而改善目標生態環境質量。
按照國家的總體要求進行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開展,明確落實地質勘測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在進行實際的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中,采用先進的勘察技術,在科學的指導理念下,保證地質勘測工作的進一步落實。綜合水工環的概念,可以將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分為水文、工程和環境三個部分,利用GPS、GRS、RS以及4TEM等技術,分別得出對應的勘察數據結果,經過數據的整合得出最終的水工環地質勘查數據結果。
目前在多個部門的積極合作下,引進先進的地質勘查理念和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并對自身的勘察技術進行拓展與補充。與之前相比,中國目標的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得到了巨大的進步,能夠更好的處理在地質勘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然而目前的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與工作可以大大的提高勘查結果的精度和參考價值,但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負擔。因此在水工環地質勘查的具體工作中,要不斷的完善工作內容,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在保證地質勘查工作順利開展的情況下,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2]。
不恰當的水工環地質勘查會對水文環境、土地環境以及空氣環境等多個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地質勘查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挖掘,會破壞周圍的植物和土地完整性,不規范的操作行為會影響土地結構的穩定性,導致地質環境問題與地質災害的發生。另外礦山中礦物資源的分布情況較為復雜,若在地質勘查中出現操作不當的行為,會導致離子形式的礦物元素滲透到土地會水資源環境中,從而污染土地環境和水文環境。在地質勘查工作完成后,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收尾處理工作,否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包括地質勘探隊伍車輛的形式路徑、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對當地植被造成的損壞,勘探小組在勘查工作中產生的垃圾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勘查工作中相關設備的使用對當地環境的影響、資源損失浪費情況、超負荷開采程度等。
在生態保護原則的約束下,針對水工環地質勘查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看,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水工環地質的生態保護策略。其中生態保護原則分為工程措施設計原則、水文措施設計原則和植物措施設計原則,其中工程措施設計原則就是保證保護策略的實行與工程建設之間的有機統一,同時兼顧到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兩個方面的需求,最大程度的避免水工環勘查工程建設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而水文措施原則就是最大程度的保護水資源環境不受污染,而植物保護原則就是保證土地資源和空氣環境不受污染。水工環地質的生態保護策略提出與實施的目標,是通過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使得水工環地質勘查作業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并修復勘查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破壞現象,實現礦區生產壞境建設、地質勘查工作與資源開發工作的協調統一。
3.1.1 地質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在環境問題爆發的初期,國家就頒布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相應的法律法規,用來約束資源開發的行為。但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具有生產活動強烈、環境破壞力大的特點,因此在實際的管理與治理過程總需要加大對于環境保護的力度,保證自然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將生態損失降到最低。
3.1.2 水工環地質環境管理制度
嚴格按照水工環地質勘查工程的制度選擇和確定設計、施工、建立單位,并要求各個單位必須具備相應資質。建立和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將開采礦產資源產生的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廢水重復利用率等廢物資源化利用指標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等指標納入礦山考核指標體系。同時建立和完善各級礦山地質環境行政管理體系,成立市、縣自然資源部門內設管理機構,做到人員、職能到位。
3.1.3 資金投入支持
為了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財政資金來源與中央財政、省財政及市、縣財政,由此可以為生態保護工作以及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保障。與此同時還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關注各級政府制定的項目優惠政策,調動社會參與生態保護項目的積極性[3]。
3.1.4 通過科學技術形成技術保障
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網絡、地質災害應急反應體系、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以及水質測試技術,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技術保障。其中地質災害監測預測體系建設包括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專業監測和預報預警建設。建設以行政組織管理為主干,以群測群防為基礎,以具有地質災害防治資質的專業隊伍為技術支撐,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災減災預警體系。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體系的建設是已建立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全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繼續完善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另外還可以在水工環地質勘查方便,優化使用的相關勘查技術,實現無破壞甚至無接觸的勘察模式,實現對地質勘查技術的優化與創新,比如圖1、圖2。
按照礦山生產狀態將生態環境的治理區域分為治理區和防治區,其中治理區也就是修復區為生態環境已經遭受破壞的區域,以江西省九江段的生態保護修復區為例,該區域劃分成3個修復單元,分別為太泊湖—黃茅塘生態修復單元、鄱陽湖入江口生態修復單元、赤湖—賽湖—八里湖生態修復單元。針對不同的區域類型選擇不同的治理方式,保證生態環境修復的有效性。
分別加大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等多個方面的治理力度,通過勘查工作可以取得地下水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的水質可以指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對于不同地層水資源分布情況的了解,可以為水資源調度提供科學依據。而環境地質防治工作就是對工作中產生的垃圾、廢水等廢棄物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及時處理,降低產生污染的可能性,對勘查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做好降噪處理。

圖1 滑坡在線監測系統

圖2 泥石流在線監測系統
建立實行相關的生態補償制度,合理進行生態補償, 同時在勘查工作完成后,責任方應積極配合當地做好生態恢復工作。生態補償就是在每次地質勘查結束后,對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并通過經濟手段進行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結合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投入或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的經濟補償。通過一系列生態補償措施,從而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4]。
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是一項長久性的工作,由于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日益增長,因此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必須融入環保理念,其工作的有效管理對生態環境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水工環地質的生態保護策略的提出與落實,有利于調整生態建設和資金的投入方向,進而實現國家全方面的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