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青 于凈 王忠 張瑞劍 吳日樂 張建平 邢棟
在經濟條件的推動下,社會醫療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公眾能夠接受到的醫療條件也更加理想,大眾對于很多疾病的認知程度也在提升,能意識到疾病及時治療的重要性,也會積極至醫院檢查疾病并接受治療[1]。其中,惡性腫瘤作為嚴重類型疾病,對于人體抵抗力、免疫力、功能循環等的破壞非常強,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死亡[2]。隨著健康宣教的普及,惡性腫瘤檢出率得到明顯提升,醫療資源也應相應提升,才能滿足社會居民對于健康生活的需求[3]。本研究分析小劑量熒光素鈉和熒光顯微鏡在顱內惡性腫瘤切除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2019 年本院收治的80 例顱內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實驗研究,患者年齡19~75 歲,平均年齡(33.84±14.69)歲。實驗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年齡滿足標準;②影像學檢查提示患者顱內存在惡性腫瘤。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器質性器官病變;②近期出現過腦卒中;③造影劑過敏;④妊娠早期;⑤腦基地、腦干等部位存在腫瘤。
1.3 手術方法 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后,將10%的熒光素鈉稀釋為1%的溶液,并對患者靜脈注射5 ml 藥物,實時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皮膚是否出現皮疹等情況。觀察15 min 后患者無異常,可以緩慢靜脈滴注10%的熒光素鈉藥物,隨后完成給藥工作。剪開患者的硬腦膜后,需將顯微鏡更換為熒光模式。當到達患者顱內腫瘤實質位置后,發現患者顱內腫瘤呈現為一種黃綠色的熒光情況,而周圍組織顏色染色不夠均勻。
整體手術流程均由資深外科神經醫生進行,兩名外科醫生均需根據人體正常腦組織結構以及腫瘤部位進行區分,在熒光顯微鏡的指導下判定腫瘤邊界,隨后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颊呤中g后需避光,并根據2016年治療指南,采用放射治療以及替莫唑胺藥物進行后續治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實驗室病理檢查結果、腫瘤切除情況、隨訪結果。腫瘤切除程度判定標準:患者手術后72 h 內進行影像學檢查,檢查項目包括增強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 平掃,以此確定患者的腫瘤切除范圍,并采用開放源碼的醫學圖像處理技術分析患者顱內殘余的腫瘤組織。
2.1 病理檢查結果 實驗室病理檢查結果顯示:80 例患者中間變性星形細胞瘤12 例、間變性少突膠質瘤9 例、膠質母細胞瘤41 例、肉瘤8 例、轉移瘤6 例以及髓母細胞瘤4 例。
2.2 腫瘤切除情況 80 例患者的腫瘤均被熒光素鈉物質有效染色,腫瘤全切除42 例,次全切除20 例,部分切除18 例。
2.3 隨訪結果 患者術后隨訪6~18 個月,平均隨訪時間為10 個月。隨訪期間,患者未出現熒光素鈉給藥副作用,且患者存在的鞏膜黃染、皮膚黃染、尿液變黃等情況均在手術后24 h 內消除。
在顱內惡性腫瘤中,膠質瘤發生率最高[4];其次是淋巴瘤,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該疾病與年齡有一定關系[5]。腦膠質瘤目前具體病因不明確,考慮與分子遺傳學、放射線長期接觸史、病毒感染等因素相關。腦膠質瘤可以分為4 級,1 級、2 級屬于低級別的腦膠質瘤,也就是預后比較好的腦膠質瘤,而3 級、4 級屬于高級別的腦膠質瘤[6]。1 級、2 級的膠質瘤可以通過根治性手術切除達到治愈的目的;而3 級、4 級的腦膠質瘤預后比較差,主要是因為位置比較深,與周圍正常腦組織粘連比較緊密,所以無法通過根治性手術切除達到治愈的目的,往往需要配合術后同步放化療來減輕痛苦,延長壽命,延長復發的時間[7]。
顱內惡性腫瘤患者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頭痛頭暈、肢體偏癱以及不能言語等,部分患者還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8]。由此可見,顱內惡性腫瘤患者可出現貧血、消瘦、乏力、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視物模糊、眼球活動障礙、言語障礙、肢體癱瘓、走路不穩、感覺異常、飲水嗆咳、精神異常、嗜睡、昏迷等癥狀。顱內惡性腫瘤的類型主要包括星形細胞膠質瘤、少枝細胞膠質瘤、室管膜瘤等。腦膠質瘤由于腫瘤的占位效應及神經功能損傷,可出現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及偏癱、癲癇發作、失語、復視等表現[9]。治療上主要是以手術治療、放療為主的綜合治療。顱內惡性腫瘤生長迅速,難以手術全部切除,但這也并非絕對,有些良性腫瘤由于長得位置深,發現時已經很大,手術就不能將其全部切除。而有些惡性腫瘤,由于生長在不是很重要的腦組織中,手術幾乎能將其全部切除,甚至治愈。
隨著臨床實驗研究結果顯示,不管是低級別、高級別膠質瘤患者,其接受手術切除的效果與患者預后存在密切聯系,可以降低患者的術后復發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是,對患者進行腫瘤切除的部位十分重要,護士需注意腫瘤切除的實際范圍,明確惡性腫瘤的邊界,以此保證手術切除的有效性。當前臨床需明確腫瘤邊界,并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合理的干預措施?,F階段,雖然神經導航以及術中超聲靈活用于神經外科手術中,但患者術中MRI 檢查以及熒光引導技術的效果較好,但其存在費用比較昂貴的缺點。熒光素鈉并不參與人體內受到血腦屏障破壞的代謝,其與各個組織的結合牢固性較低,且毒性比較小,對其進行靜脈注射后,可以立即檢測到腫瘤物質。雖然熒光素鈉被作為一種安全的分子廣泛用于臨床中,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眩暈、低血壓、支氣管痙攣、蕁麻疹等情況均有相關報道。
本世紀10 年代初,國外學者Acerbi 等學者將熒光素鈉作為引導物質用于手術治療中,以此鑒別高級別膠質瘤,在患者麻醉誘導后,對其靜脈注射熒光素鈉,可以在熒光顯微鏡下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且可以切除80%的腫瘤,同時中位隨訪時間大約為10 個月,6 個月后,患者的生存率大約為71.4%左右。熒光素鈉屬于水溶性陰離子酸性染料,它和食品中做壽桃常見的赤蘚紅(四碘熒光素鈉鹽,酸性紅51)屬于同一類型,酸性環境和強堿性沉淀不溶,在中性和弱堿性環境中溶解并有可視的熒光反射。在棉麻織物上固色可以通用酸性染料的氰胺-甲醛體系也就是固色劑Y,也可以使用芳香胺或者脂肪胺來使其上染。熒光顯微鏡作為一種將紫外線作為光源的儀器,其可以在照射物體后,讓其出現熒光情況,進而充分暴露觀察物質。同時,熒光顯微鏡還能研究細胞的吸收、運輸以及化學物質實際分布等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室病理檢查結果顯示:80 例患者中間變性星形細胞瘤12 例、間變性少突膠質瘤9 例、膠質母細胞瘤41 例、肉瘤8 例、轉移瘤6 例以及髓母細胞瘤4 例。80 例患者的腫瘤均被熒光素鈉物質有效染色,腫瘤全切除42 例,次全切除20 例,部分切除18 例。患者術后隨訪6~18 個月,平均隨訪時間為10 個月。隨訪期間,患者未出現熒光素鈉給藥副作用,且患者存在的鞏膜黃染、皮膚黃染、尿液變黃等情況均在手術后24 h 內消除。孫連杰等[6]研究結果顯示:51 例患者中,膠質母細胞瘤33 例,間變性星形細胞瘤6 例,轉移瘤4 例,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3 例,膠質肉瘤3 例,髓母細胞瘤2 例。術中熒光均顯影,明顯提高腫瘤邊界的可視化。腫瘤全切除32 例,次全切除13 例,部分切除6 例。51 例無任何過敏反應或其他不良反應。術后隨訪5~16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5 個月。術后KPS 評分提高16 例,下降15 例,與術前相同20 例。本文研究結果與該學者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顱內惡性腫瘤患者在切除腫瘤時采用小劑量熒光素鈉以及熒光顯微鏡,可以有效判定腫瘤邊界,提高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