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勝超 □ 楊方媛
重慶交通大學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重慶 400074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快速,商用車市場隨之出現普遍繁榮的景象。無論是載客還是貨物運輸,汽車都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專家預測,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交易市場,僅商用車就占據汽車產銷市場的50%以上份額[1]。近年來,汽車在運輸過程中事故發生率有明顯提高,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危害。由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調查統計數據可知,汽車側翻事故的發生數量僅次于汽車碰撞事故,處于第二位,如圖1所示。在汽車側翻時,駕駛員往往來不及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從而造成嚴重事故[2-4]。因此,為保證更多出行人員的安全,需要對客車防側翻控制進行研究,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側翻指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繞縱軸線轉動90°或更大角度,導致車身與地面相接觸的一種危險側向運動[5]。導致汽車側翻的原因有多種,總體而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絆倒型側翻,另一類是絆倒型側翻。非絆倒型側翻指由于汽車曲線運動而引起的側翻。汽車在道路上,尤其是在坡道上轉彎行駛時,過大的側向加速度使左右驅動車輪間的垂直載荷產生位移,導致側翻。絆倒型側翻指汽車在行駛時,與路面上障礙物發生碰撞產生的側翻。筆者提出的客車防側翻控制策略主要針對非絆倒型側翻。
目前,國外正在研究的客車防側翻控制技術主要有三方面。第一,防側翻預警系統,以車輛側翻角或側翻加速度為監測指標,檢測下一段時間內是否有側翻傾向,并及時報警。第二,差動制動法,通過對車輛不同的車輪施加不同的制動力,產生相應的橫擺力矩,從而達到減小車輛側向加速度的目的。第三,主動懸架技術,在防抱死制動的基礎上,通過調整左右懸架的行程來實現控制。
1990年,woodrooffe和Thomas等人設計了一種防側翻預警裝置,通過測量內側車輪的側向加速度,并與進行正常值比較,實現報警[6];CHEN Bochiuan等[7]對基于側翻時間的防側翻預警進行研究,根據動力學方程計算側翻時間預測矩陣,使矩陣能夠準確地預測出車輛側翻時刻。但這一預警方法以車輛側傾角作為監測指標,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車輛側傾角不同,因此無法應用到各種車輛上,通用性較差。朱天軍[8]提出一種改進方案,采用車輛橫向載荷轉移率的改變來判斷是否會發生側翻。
國內的研究主要以主動懸架和差動制動為主。2003年,何峰等[9]采用差動制動技術進行控制仿真,結果表明差動制動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車輛的側向加速度,可以起到防側翻作用。2008年,宗長富等[10]對重型半掛車進行動力學建模,對其側傾穩定性進行了研究分析。
筆者采用Trucksim軟件,建立客車動力學模型。通過客車側翻因素試驗,分析明確客車側翻誘發因素。選取橫向載荷轉移率作為客車側翻評價指標,并采用比例積分微分控制,通過Matlab/Simulink軟件仿真工具建立有效的防側翻控制器模型。采用Trucksim軟件與Matlab/Simulink軟件進行聯合仿真,在雙移線試驗工況下,證明所提出的防側翻策略的可靠性。
在國內高速公路行駛標準的基礎上,進行雙移線工況試驗。設置客車車速分別為80 km/h、90 km/h、100 km/h。
試驗一對車速為80 km/h和90 km/h的客車進行行車對比試驗,得到客車的側向加速度曲線和側偏角曲線,分別如圖2、圖3所示。
圖2 試驗一客車側向加速度曲線
圖3 試驗一客車側偏角曲線
試驗二對車速為80 km/h與100 km/h的客車進行行車對比試驗,得到客車的側向加速度曲線和側偏角曲線,分別如圖4、圖5所示。
圖4 試驗二客車側向加速度曲線
圖5 試驗二客車側偏角曲線
對比以上兩組試驗結果,可以發現車速為80 km/h的客車在時間10 s以后側向加速度與側偏角均逐漸平緩,車速為90 km/h的客車在整個行車過程中側向加速度與側偏角的波動均較大,車速為100 km/h的客車約在時間9 s時側向加速度消失,側偏角驟增,代表發生了側翻。
由試驗可見,車速越快,越容易發生側翻,車速是導致車輛側翻的一個重要因素。
車輛質心高度分別設置為1 600 mm、1 700 mm、1 800 mm。
試驗三對質心高度為1 600 mm和1 700 mm的客車進行行車對比試驗,得到客車的側向加速度曲線和側偏角曲線,分別如圖6、圖7所示。
圖6 試驗三客車側向加速度曲線
圖7 試驗三客車側偏角曲線
試驗四對質心高度為1 600 mm和1 800 mm的兩客車進行行車對比試驗,得到客車的側向加速度曲線和側偏角曲線,分別如圖8、圖9所示。
圖8 試驗四客車側向加速度曲線
圖9 試驗四客車側偏角曲線
對比以上兩組試驗結果,可以發現,雖然三種不同質心高度的客車在行車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但是不穩定性隨著質心高度的增高而不斷提高。質心高度為1 800 mm的客車,約在時間7.5 s時發生了側翻。
由試驗可見,質心高度越高,越容易發生側翻,質心高度是導致車輛側翻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滿足工業控制和操作簡便的要求,筆者選擇的控制方法為傳統比例積分微分控制。根據所建系統中的誤差,應用比例積分微分數學模型,進行比例、積分及微分運算,最終得到輸出的控制量,即施加在客車前外輪上的制動壓力。比例積分微分控制器結構如圖10所示。
圖10 比例積分微分控制器結構
比例控制的輸出信號與輸入信號的誤差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當系統僅僅受到比例控制時,輸出存在穩態誤差。
積分控制時,輸入信號與輸出信號的積分成正比關系。當引入積分項后,積分項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大,所以系統存在穩態誤差后,積分控制會使系統輸出的施加在客車前外輪上的制動壓力逐漸增大,最終會使穩態誤差調節至零。
微分控制能夠提高系統的動態響應性能,可以通過提前預測偏差,緊急抑制偏差的變化。
筆者采用差動制動技術,對客車左前輪或右前輪進行制動力輸入,產生一個與轉動方向相反的橫擺力矩,從而防止客車側翻。
對客車車輪橫向載荷轉移率進行監測,根據客車運行時的橫擺角速度和側向加速度來判斷客車的轉向狀態。
橫向載荷轉移率L的計算式為:
(1)
式中:FLi、FRi分別為客車軸上左車輪、右車輪輪胎的垂直載荷;n為車軸數,n=2。
當客車運行中橫向載荷轉移率的絕對值大于1時,表明客車發生側翻。應用此數據來監測客車是否會發生側翻,具有良好的普遍性和實用性。
根據客車控制反應時間差,將橫向載荷轉移率的絕對值0.8作為觸發閾值。一旦超過此閾值,觸發器便觸發控制器,對客車進行實時控制。
客車防側翻控制系統如圖11所示。對客車行駛過程進行實時監測,通過橫向載荷轉移率的絕對值來判斷客車是否需要施加防側翻控制。
圖11 客車防側翻控制系統
根據客車橫向載荷轉移率計算公式,在Matlab/Simulink軟件中建立橫向載荷轉移率計算模塊,如圖12所示。
當客車橫向載荷轉移率絕對值大于0.8時,觸發器開始起到觸發作用。觸發器控制模塊如圖13所示。
圖13 觸發器控制模塊
比例積分微分控制模塊如圖14所示,以客車側向加速度實際值和參考值之間的差值作為反饋信號,系統輸出的是施加在客車前外輪上的制動壓力。客車側向加速度的參考值為零。
圖14 比例積分微分控制模塊
Trucksim軟件是一款參數化建模軟件,在建模時需要的數據量非常大,數據的真實性越高,所建立的客車模型就越接近真實客車。客車整車模型示意圖如圖15所示。
圖15 客車整車模型示意圖
筆者仿真試驗所選用的客車車型為旅游觀光車,客車整車參數見表1。
表1 客車整車參數
空氣動力學參數見表2。客車在行駛過程中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較大,空氣動力學特性是影響客車性能的重要因素,可以解決客車動力性、安全性方面的諸多問題,并與客車造型技術相互依存[10]。
表2 空氣動力學參數
客車傳動系統的作用是將動力由發動機傳輸至驅動輪[11]。仿真試驗中,客車所選用的發動機型號為濰柴WP6.220E50,適用于客車與卡車等車型,為增壓中冷式,六缸直列型,排量為6.75 L,可輸出功率為150 kW,額定轉速為3 000 r/min,最大扭轉轉速為1 200~1 600 r/min,采用直列水冷四沖程濕式缸套。
客車轉向系統的功能是使客車跟隨駕駛員的意圖進行行駛。客車轉向系統主要包括轉向操縱機
構、轉向器、轉向傳動機構三部分[12-13]。
客車制動系統使行駛中的客車停止行駛,下坡時能夠保持客車行駛穩定,并且使已經停止行駛的客車保持不動。
客車懸架及車輪系統參數見表3。懸架的主要作用是傳遞車輪與車架間的力和力矩,緩和沖擊,衰減振動,保證車輪在任何工況下都有比較理想的行駛特性,使客車平順行駛。按照左右兩側車輪是否采用一根整體剛性軸連接,懸架可以分為非獨立懸架和獨立懸架兩種形式。仿真試驗中客車前后輪都采用非獨立懸架,輪胎選取9R22.5型真空輪胎。
表3 客車懸架與車輪系統參數
在Trucksim軟件中輸入兩個變量,分別是客車左前輪制動力、客車右前輪制動力。
Trucksim軟件的輸出變量包括客車左前輪垂直載荷、客車左后輪垂直載荷、客車右前輪垂直載荷、客車右后輪垂直載荷、客車側向加速度、客車質心側偏角、客車橫擺角速度。
將上述參數輸入在Trucksim軟件中建立的客車模型與在Simulink軟件中建立的防側翻控制系統模型,完成聯合仿真系統模型的搭建。
按照國家動態模擬標準,對應用防側翻控制系統的客車進行雙移線試驗,并與無防側翻控制的同種客車進行對比分析。
對質心高度為1 800 mm、車速為100 km/h的客車進行雙移線試驗分析,在其它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有防側翻控制系統控制的客車沒有發生側翻,而沒有防側翻控制的客車發生了側翻。仿真試驗情況如圖16所示。
圖16 仿真試驗情況
聯合仿真獲得應用防側翻控制系統的客車的橫向載荷轉移率、質心加速度、橫擺角速度變化狀態,依次如圖17、圖18、圖19所示。
聯合仿真試驗是在質心高度、車速均為客車側翻的極限狀態值時進行的,由圖17、圖18、圖19可知,在客車整個行車過程中,均未發生側翻。雖然前1/3時刻客車載荷轉移率、質心加速度、橫擺角速度均有一定的波動,但是在防側翻控制系統的調控下,這種波動逐漸平穩。
圖17 客車橫向載荷轉移率變化
圖18 客車質心加速度變化
圖19 客車橫擺角速度變化
由仿真試驗可見,這一防側翻控制系統確實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
筆者以三自由度客車為研究對象,應用Trucksim軟件建立客車模型,進行雙移線試驗與仿真分析,得出車速、質心高度都是引起客車側翻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對客車行駛過程進行防側翻控制,確保行駛的安全性,建立了基于比例積分微分控制的防側翻控制系統。通過Trucksim軟件與Simulink軟件聯合仿真,驗證了防側翻控制系統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