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日前下區縣機關調查,親耳聽到一句吐槽——“咱們這個單位,七八個領導還不夠呢!”“不夠”什么呢?原來是不夠應付各式各樣林林總總的會!市里幾套班子幾十個領導,人人要召集會議,個個要下達指示;橫向幾十個委辦局,條條要開會,線線要部署。更頭疼的是市區兩級,有幾十個“領導小組”,組組有兼職,也必須會會去陪啊……
“會”多成災,決不止一處,一位縣委書記給記者朋友任意抽看了一周的會議安排,7天竟有37個會要他“親自參加”——“一周五加二,不是在會議中,就是在趕去參會的路上”,可縣委這么多公事啊,一縣幾十萬人口這么重的任務啊,只好先開這37個會,會余時間、夜間,才能抽出身來挑燈夜戰打理政務、治理一方……縣委書記一周開37個會,這還得了?
為什么多年來從上到下一直在痛批“文山會海”,而“文山會海”依然存在?有位基層干部說得很直白:“上級開會布置一件事,我們就得抓緊開會、發文;上面要求做好3項工作,到我們這里可能就得部署8項才說明重視,不開會不發文,一旦出問題那就吃不了兜著走。”一語道破根由。可以設想,每天耗在文山會海,忙于繁文縟節,對群眾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無所知或所知不多,對抓改革發展沒招數或招數不多,也就只能背背文件,說些無的放矢的空話。
縣委書記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線總指揮”。不可否認,開會是抓工作的一項重要手段,但絕非主要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讓“一線總指揮”跳出“文山會海”,拿出更多精力深入基層一線,解決基層實際問題,還需要各方面再下些功夫。治理“文山會海”,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勞永逸的想法,也不能有初見成效就見好就收的念頭,必須一步不讓、不斷斗爭,激蕩起深入基層干事創業的實干風。
(綜合《解放日報》《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