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絨、鴨絨因其優良的保暖、透氣、輕薄、防風的特點,越來越成為市場上相關成品的主要填充原料。但如羽絨服、羽絨被等羽絨制品在生產、使用、穿著的過程中出現跑絨、鉆絨的現象較為頻繁,較大程度降低了生產商的質量控制和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感。若跑絨情況嚴重,絨被人體吸入,則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呼吸系統及肺部健康狀態[1],因此對羽絨制品的防鉆絨性能考核極為重要。防鉆絨性能的含義是指織物阻止羽毛、羽絨、絨絲從表面鉆出的能力,通常以在規定條件下的鉆絨根數來表示[2]。
目前涉及的常用防鉆絨性能檢測標準包括國標、歐標、美標、美國羽絨協會和國際羽絨羽毛局制定的標準,不同標準之間存在一定異同點,但測試普遍采用摩擦法和轉箱法。目前市場份額較多的羽絨制品為機織羽絨服和羽絨被,而前者多采用摩擦法測試防鉆絨性,后者則使用的是轉箱法。本文在對現有防鉆絨性能測試標準歸納的基礎上,類比了兩種測試方法的優缺點,重點討論了機織羽絨服和羽絨被檢測標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方案,希望為今后新標準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參考。
從表1可以看出,摩擦法涉及的檢測標準包括國標和歐標,轉箱法的使用范圍則更加廣泛。從測試原理來看,這兩種方法均是通過模擬羽絨制品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受到的機械外力作用,采用對鉆絨根數的計數來達到評價防鉆絨性能的目的。但是摩擦法測試過程的受力作用相對來說較單一,主要依靠的是摩擦作用,受力程度也較小;轉箱法的受力作用則相對較多,如沖擊力、碰撞力、摩擦力等,硬質橡膠球在轉箱的定速轉動帶動下會從不同高度對試樣進行擊打,樣品受力程度相對較大。從結果評價來看,兩種測試方法的根數計數評價基本相同。以國標GB/T 12705為例,鉆絨根數的統計包括了絨子、絨絲、羽絲、毛片的根數總和,但實際上毛片的鉆出對人體穿著的舒適性及服飾美觀性的影響遠大于絨絲鉆出所帶來的后果,因此本文認為把鉆出的單根毛片也計數1根對結果評價來說有失偏頗。建議后續進行標準修訂時,將絨子和毛片的鉆出進行區別計數,以達到評價可靠的效果。
羽絨服和羽絨被是羽絨制品的典型代表[3-4],因此對日常羽絨檢測使用較多的羽絨服和羽絨被防鉆絨性檢測標準分別進行問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對兩個標準的防鉆絨性檢測內容的對比主要從測試樣品個數、試樣尺寸、取樣與制樣、指標評價要求這幾個方面展開,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問題1:羽絨服的防鉆絨測試主要考量的是接觸羽絨填充物的膽布面料的防鉆絨性,但是忽略了對羽絨服絎縫線羽絨從中鉆出的性能檢測,根據目前的研究,絎縫線處的鉆絨情況是困擾消費者的主要問題所在[5]。
問題2:方法A中對羽絨服的絎縫間距有一定限制,對不符合間距要求的羽絨服(間距過大或過小)就沒有了適用性,但目前市場上為追求服裝設計感出現了多種絎縫形式如菱形、小方格、雙層面料熱壓粘合等式樣的羽絨服,如圖1所示,這就可能產生不完全符合檢測標準的情況,因而只能通過方法B或參照標準進行測試,極大限制了生產廠家的生產需求。
問題3:只通過模擬織物受到的摩擦作用而評價羽絨服的防鉆絨性能具有不完全代表性和不完整性,畢竟羽絨服除了在穿著過程中受到摩擦作用較多外,洗滌過程等也會對羽絨服造成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擠壓、碰撞。
雖然摩擦法存在上述問題,但其本身具有儀器占據空間小且測試便捷的優點。結合上述討論,本文建議摩擦法應只針對羽絨服的膽布面料進行性能測試;而機織羽絨服成衣的防鉆絨性能檢測則應使用更能模擬效果的轉箱法來代替,且應擴大取樣面積使得測試樣品包含面料和絎縫線,現有針織羽絨服的檢測標準(FZ/T 73053—2015)的防鉆絨性測試也應進行面料與成衣的檢測區分。對羽絨服加工過程的半成品(面料)和成品都進行防鉆絨性檢測,可以更好地達到羽絨服產品質量控制的目的,滿足面料供應商/羽絨服生產商家和檢測企業的多種需求,使得檢測過程更具有針對性。

表1 現有防鉆絨性測試標準及方法特點

表2 羽絨服和羽絨被標準中防鉆絨性檢測內容對比

圖1 羽絨服及面料
問題1:羽絨被的標準中規定了防鉆絨測試的試樣尺寸、試樣數量和取樣部位,但是對試樣內填充料的重量未做規定,換言之,不管羽絨被的填充物質量為多少,均采用同樣的取樣和測試方法。那么當其他因素相同時,在有效尺寸范圍內,若樣品厚度較大則羽絨填充物較多,防鉆絨性能可能會變差[1],但檢測過程卻未考慮這一因素,與實際情況不相符。
問題2:羽絨被的指標考核中,以檢驗人員所數的防鉆絨最終根數作為試驗結果,但未對產品進行分級,標準中規定當根數≤20根時,樣品合格。而若樣品防鉆絨性能太差,鉆絨根數可能會達到上百根,雖然試驗人員在數根數達到20根就已經確認樣品不合格,但仍依舊需要繼續計數下去,以兩個樣品所有鉆絨根數的均值作為最終結果,有浪費人力、物力這一大問題。
考慮到上述兩點,本文建議應根據羽絨被填充物質量來確定防鉆絨試樣的取樣尺寸,切實考慮樣品的厚薄對防鉆絨性的影響;另外,應相應修改結果評價的指標,如當鉆絨根數≤20根時,建議以根數作為檢測結果,而當根數超過20根時,建議直接出具鉆絨根數>20根,不合格;再有,本文認為是否應以20根作為評價界限,還有待進一步考量。
羽絨制品防鉆絨性能的測試一直受到廣泛研究和關注,而具有代表性的羽絨服和羽絨被分別使用了摩擦法和轉箱法進行測試。本文對現有的防鉆絨性檢測標準進行了總結,對摩擦法和轉箱法的測試特點進行了比對,轉箱法的機械受力方式相對摩擦法而言較多,有碰撞、擠壓、摩擦等,且受力程度更大,但存在計數相對耗時的問題。
本文針對國標中機織羽絨服和羽絨被防鉆絨標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今后標準的改進建議。GB/T 14272—2011防鉆絨性測試樣未包含羽絨服絎縫線,不夠完善;對部分市面上的新型款式羽絨服不具備檢測覆蓋性,檢測范圍受限;摩擦法不能夠很好模擬羽絨服在實際穿著、使用、洗滌等過程的受力作用,但可只針對膽布面料進行檢測。QB/T 1193—2012 羽絨被防鉆絨測試的取樣要求應與填充物質量或樣品的厚薄相結合;在結果評價時,應限制當根數超過一定數值時立即停止計數,提高相應檢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