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燕

近來不少人說“不要想大象”,這是什么意思呢?
“不要……”家長和老師在規范我們的言行時常這么說。對此,你的內心是不是很抵觸呢?其實,他們的強調,反而讓你在腦海里對緊跟于“不要”后面的內容更加印象深刻。這是為什么呢?
這個現象,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了。有人做了個著名的實驗,讓一群人閉上眼睛,然后不斷對他們說:“此時你們不要想大象,千萬不要想大象!”接著,他讓這些人睜開眼睛,問他們剛才想的是什么,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大象!”
其實,這還是一個語言學經典案例。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專門寫了一本書《別想大象》(或譯《不要想大象》),論述“語言控制了人的思想”。當“不要”“別”等否定詞出現的時候,都帶著祈使意味,所說內容容易在人的腦海里得到加強。換個方式,如果把“不要想大象”說成“不要想大象,想斑馬”,你會發現此刻腦海里留下了“斑馬”的印象。這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與其粗暴地強調“不要”,不如直接說“要”,給出積極、正面的信息,告訴自己或他人應該做什么。比如面對“纖”字,當你錯念成“qiān”時,與其在心里默念“不要念‘qiān’”,不如直接告訴自己“念‘qiàn’”,這樣一來,你會對正確讀音的印象更為深刻,而不會陷入錯誤讀法被強化的泥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