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即墨
提到“閉門造車”,同學們一定會有“貶義詞”這個印象,因為它代表著“只憑主觀感覺做事,脫離實際”的錯誤做法,其實不然。

北宋初年,釋道原寫了一本很有名的佛教史書《景德傳燈錄》,其十九卷講到了余杭(今杭州)大錢山的從襲禪師“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南宋大儒朱熹在《中庸或問》中曾對此做出解釋:“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這句話的大意是,古人說的關起門來在家里制造的車子,拿出門去使用的時候卻能和車轍完全匹配,這是因為它們的尺寸規格相同。古人造車,就像近現代工業化的流水線作業一樣,各部件之間是有一定的尺寸規格的,只要按這個尺寸規格做,做出來的東西就能正常組裝使用。這一做法,據說從周代就開始實行了。概而言之,“閉門造車”在這時候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規定制作、辦事”,即使不算褒義詞,也肯定不屬于貶義詞。
后人引用該詞時,大多只關注“閉門”,而忽略了“出門”,由此才慢慢生出貶義來。清人嚴復在《取亡決論》中說:“自以為閉門造車,出而合轍,而門外之轍與其所造之車,果相合否?”這道出了問題的關鍵,“出門”不“合轍”,閉門造車的行為自然成“因循守舊,脫離實際”的代名詞了。
從中,同學們應該認識到語言是發展的,詞語的意思也是不斷變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