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佩潔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 中山 528415)
機械通氣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嚴重的意識障礙不能自行進食,對于這種患者的營養支持首選腸內營養,因腸內營養可以維護腸道粘膜屏障,促進腸道蠕動與分泌,增加營養因子進入肝臟合成蛋白質,減少細菌和毒素易位,降低腸源性感染和由此產生的“二次打擊”,也可以調節免疫功能[1]。
選擇2018.9~2019.6月我科收治的需要機械通氣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60例,采用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23例,女7例,年齡(41.20±15.994)歲,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年齡(36.50±14.379)歲,其中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情況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性。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入院24小時后經鼻胃管進行腸內營養(第一天給予葡萄糖氯化鈉250毫升,第二天開始給予腸內營養混懸液均速24小時泵入,腸內營養混懸液溫度控制在40-45°C),觀察患者鼻飼后的反應。
治療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子午流注納子法穴位按摩,按照子午流注納子法描述的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于每日大腸、小腸、胃功能最旺盛的時間,即卯時(05:00~07:00)、未時(13:00~15:00),取病人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為主,予穴位按摩,。于辰時(7:00~9:00),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操作方法如下:操作前護士常規洗手,患者取床頭提高30°臥位,每天卯時、未時、辰時各操作1次,每個穴位3-5min,手法頻率為 100-120 次/ min,腹部按摩時用掌跟、指腹順時針按摩,時間為3-5 min,手法頻率為 120 / min ,按摩時由輕到重 ,以心電監護顯示心率±10次為度。
腹脹的評估標準:用腹圍來做標準,腹圍比鼻飼前大于10%為腹脹[2]。
胃潴留量的評估標準:連續輸注腸內營養混懸液時每4小時觀察胃排空情況,當胃內殘留大于150毫升時為胃潴留,應減慢輸注速度或暫停輸注[3]。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表1 兩組患者胃儲溜量、腸鳴音次數目標喂養量、實際喂養量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胃儲溜量、腸鳴音次數目標喂養量、實際喂養量的比較( ±s)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胃儲溜量 腸鳴音次數 胃儲溜量 腸鳴音次數 胃儲溜量 腸鳴音次數 胃儲溜量 腸鳴音次數對照組 24.14±7.06 2.97±0.14 38.33±8.71 3.17±0.23 44.33±9.12 4.17±0.33 55.33±9.35 4.67±0.46觀察組 35.52±8.94 3.10±0.15 12.00±4.50 3.93±0.16 1.67±1.62 4.80±0.19 0.00±0.00 5.00±0.17 Z 0. 750 1.053 3.112 2.887 4.608 1.531 5.708 0.626 P 0.459 0.301 0.004 0.007 0.000 0.137 0.000 0.536

表2 兩組患者胃儲溜量、腸鳴音次數目標喂養量、實際喂養量的比較
本研究利用中醫理論按照子午流注納子法描述的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于每日大腸、小腸、胃功能最旺盛的時間,即卯時(05:00~07:00)、未時(13:00~15:00),2.辰時(7:00~9:00)。進行穴位按摩,中醫認為,腸道不適癥狀,最主要歸因于“大腸脈絡失養”[4]。當代中醫學也認為腹部按摩向上輕柔按摩為補 向下重力按摩為瀉等原理,在腹部按摩 手法操作方向與治療部位移動的方向為順時針時有明顯的瀉下作用,若手法的操作方向為逆時針 而治療部的移動方向為順時針時則能增加腸胃的消化功能起到補的作用,從而減少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胃儲溜、腹脹、反流等的發生率[5]。胃儲溜發生率的減少從而也減少嘔吐和誤吸的發生率,從而減少了因機械通氣引起的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由此可見,本研究不僅能減少胃腸功紊亂的發生率,還能減少由于胃腸功紊亂而引起的各種嚴重并發癥,從而促進疾病早日康復,減少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表2 .2 兩組患者腹脹、反流情況的比較(%)
本研究結合中醫辨證施護論將中華傳統醫學貫穿臨床護理工作中,穴位按摩運用手法作用于人體穴位的方法,安全可靠,同時操作簡單易行、經濟、既無藥物的不良反應, 又無痛苦 ,易于掌握和接受,穴位按摩是臨床護理上一種新型有效的醫療護理技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