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候小金,劉 雯,郝停停,周 婷,劉姜倩,金芳琴,陳 敏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3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偏癱是多發生于神經內科的一種常見疾病,亦稱半身不遂,老年群體是此病的高發群體,假設不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干涉很容易引起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為了探索預防性護理干涉對神經內科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的影響,我院就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于神經內科的82例偏癱患者進行了隨機的對照研究,分析了對比結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偏癱患者,采用奇數偶數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41)和對照組(n=41)。對照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51~85歲,平均年齡(66.75±3.96)歲。觀察組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51~83歲,平均年齡(67.52±4.63)歲。兩組一般材料P>0.05,具備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護理常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預防性護理干涉,具體為:(1)心理干預。入院后護理人員需積極為患者評估病情狀況,分析可能會引起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并給予患者必要的溝通與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狀態;(2)健康教育。主動為患者解說疾病相關的知識,并告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以及臨床表現、如何防范和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提升患者的自護意識;(3)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多吃富含維生素、優質蛋白以及纖維含量高的飲食,每天至少喝8杯水,促進其血液循環;(4)預防干預。對患者的下肢皮膚狀態進行密切關注,提醒患者抬高下肢,多彎曲下肢,并放置抬高墊于患者的小腿遠端、腘窩處,使其能夠依靠重力維持膝關節的屈伸,并懸空足部。每天按時指導患者進行下肢的運動鍛煉,適度為其按壓下肢。
比較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率、神經功能改善率。(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以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未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為評估目標;(2)神經功能改善率使用NIHSS[2](神經功能檢查量表)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護理后患者的NIHSS評分下降≤3分為無效,護理后患者的NIHSS評分下降4-6分為有效,護理后患者的NIHSS評分下降≥6分為顯效。(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神經功能改善率。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不同具備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神經功能改善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比較[n(%)]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改善率比較[n(%)]
神經內科急性腦血管疾病的常見癥狀之一即偏癱,可導致患者同一側的上下肢及面部功能出現運動阻礙,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3]。
本次研討我院將預防性護理干涉應用于偏癱患者中,結果有效避免了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改善了患者的神經功能。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預防性護理干預更加的具有預見性、針對性。通過為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健康教育、飲食干預以及預防干預,不僅能夠使護理人員積極為患者評估病情以及心理狀況,分析可能會引起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的不利要素,并與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與健康知識的宣教,從而有效改善患者內心的一些負面情緒,并使患者正確了解疾病,積極、勇敢的去面對疾病,提升其自護意識及能力,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體質,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與流通,降低患者的血液濃稠度,并有效鍛煉患者的下肢,將患者可能會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提前規避掉,最終有效防止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和改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