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鳳英,陳 芳*,孫 慧
(江蘇省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蘇 鹽城 224001)
人工起搏器技術[1]的應用和完善,在心臟起搏、傳導功能障礙疾病治療方面意義重大,使得患者的生存率極大的提升。隨著人口老齡化和起搏器適應證的拓展, 起搏器的植入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而由于植入器械和技術方法的不斷改進, 常見的手術并發癥[2], 如穿刺并發癥、 電極脫位、 囊袋出血、 囊袋感染等的發生數量則呈相對下降。但由于高齡患者的增加, 以及術側肢體制動、 傷口疼痛等因素的影響, 起搏器術后發生術側肩部疼痛及活動障礙的情況有增加的趨勢, 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因此, 術后患者的功能鍛煉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基于治療過程受手術技術、起搏器質量、患者個人方面等多因素的影響,其治療效果需要較高的護理工作配合來取得較高的成效
時效護理干預[3]旨在最大限度發揮時間因素的作用,以取得理想的救治效果,本文主要就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實施時效護理干預方法的效果進行研究,現總結為下。
本次研究選取了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實施了心臟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治療的患者120例為研究樣本,本次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均為首次接受心臟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治療,排除了傳染系統疾病;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疾病損傷。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對照組中男性和女性各35例、25例,年齡為56-78歲,年齡均值為(67±3.33),病程為2-11年,病程均值為(6.5±3.22)年,出凝血值在正常范圍;觀察組中男性和女性各39例、21例,年齡為54-78歲,年齡均值為(66±3.43),病程為2-12年,病程均值為(7±3.12)年,出凝血值在正常范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性護理方法,為遵醫囑在術前30min、術后4h時間段實施抗生素藥物治療,保持術后臥床休息24小時,對局部傷口實施沙袋加壓8小時護理,約束帶固定術側肢體24小時,并實施持續24h心電監護。觀察組實施時效護理干預方法:①術后遵照醫囑保持臥床休息12小時,對局部傷口以砂袋壓迫止血,時間控制在3h,對實施手術一側肩關節不做約束帶固定處理,但需告知患者避免術側肩關節活動,術后3h平臥后無不適感可由護士指導協助維持30°坐位,避免對手術側肩關節及上臂有過度的活動。②遵照醫囑對切口部位實施換藥,可適量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在術后使用多層無菌紗布覆蓋切口,避免空氣暴露引起的微血管開放,減少滲血,需在護理中留意沙袋使用是否與皮膚接觸良好。確保心電監護功能處于正常狀態,并對起搏器是否有脫落情況有效的留意觀察,一旦發現異常需立即告知醫生處理,留意觀察患者的體溫、血壓、皮下血腫、脈搏等情況。③術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恢復患者的活動,并對其具體的活動行為做出指導,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活動以幫助患者康復。術后30d不可進行劇烈、幅度較大的活動,不可有強烈的咳嗽、上臂上舉動作,不可靠近磁場。術后3個月內應以仰臥體位或右側臥位入睡,保持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
對比分析兩組的并發癥,包括囊袋出血、血腫、感染;起搏器電極移位或脫落發生率及生活質量評分,其中生活質量評分使用WHOQOL-BREF(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對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實時測定,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應用SPSS19.0軟件,生活質量評分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進行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用率表示,以x2進行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2例,總發生率為3.3%;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4例,總發生率為6.7%,兩組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并發癥發生率(n/%)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中,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各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生活質量評分( ±s,分)

表2 生活質量評分( ±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情緒功能 認知功能 社會功能 總生活質量對照組 60 71.64±7.05 66.42±6.54 61.39±5.78 63.26±5.67 66.22±6.39觀察組 60 78.48±8.53 75.86±7.63 74.47±6.23 74.56±6.95 76.86±7.79 t-- 4.7877 7.2673 11.922 9.7585 8.1799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時效護理干預理論是在戰爭時期救治傷員提出的護理理念,以戰傷救治時效性規律為基礎,盡可能的發揮時間因素作用以取得理想的救治效果。現階段,醫療救治工作中,護理工作意義重大,尤其在危重癥患者的病情觀察治療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但因護理工作缺乏對病情觀察的局限性、主動性和預見性,極易在急救中出現搶救不及時、不到位及效果差、效率低的現象,為此在危重癥患者救治中實施時效護理干預理論的應用具有一定意義[4]。
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示時效護理干預應用方法在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應用效果明顯。時效護理干預應用在并發癥發生幾率方面,術后3h后活動不會增加電極脫位的風險,而囊袋血腫、切口出血為起搏器植入術常見的并發癥,這與術中止血、術后抗凝藥物使用因素有關,經沙袋壓迫3h后下床活動的患者不會增加切口出血的發生幾率,盡早的下床活動有利于患者局部傷口血液循環,對傷口愈合十分有利[5]。術后疼痛不適極易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對患者的康復也有直接性的影響,為此在護理中開展早期的活動有助于患者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并可緩解臥床帶來的肢體酸脹不適感。及時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預防性用藥也能夠充分的減輕患者的疼痛不適,反過來更好的配合早期活動。同時保持病房的舒適和安靜,為患者的休養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障。另外,在護理工作也重視對患者健康教育的開展,以專業性的護理指導不僅可糾正患者錯誤認知,也能夠提升其自護能力水平。
綜上,在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實施時效護理干預方法,不會增加并發癥發生幾率,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臨床應用價值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