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雨
(蘇州市立醫院本部,江蘇 蘇州 215000)
晚期腫瘤是惡性腫瘤的一種分期方式,與有無根治方法、生物學特性、腫瘤本身發展規律有關,除卻腫瘤本身,存在多種后遺癥、合并癥、并發癥,當腫瘤進入晚期并不意味著宣布死亡,若是采取積極的治療與護理措施,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化療是治療晚期腫瘤患者的常見方法,能夠殺死癌細胞,但是由于化療也會損傷正常細胞[1],使患者出現嘔吐、惡心、便秘等不良反應,加劇疼痛感,增加身心壓力,影響生活質量,需要進行護理干預。本文就延續性護理運用在晚期腫瘤患者化療中的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如下分析。
分組依據為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診且行化療治療的60例晚期腫瘤患者分為對照組(納入30例)、研究組(納入30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16例/14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5.3±14.7)歲,小學9例、初中12例、高中及以上9例;研究組:男女分別為15例/15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56.4±13.2)歲,小學10例、初中9例、高中及以上11例。研究活動的納入標準:①均為首次化療;②認知正常;③均長期居住于本轄區;④均在了解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基礎上參與。排除標準:①同步接受靶向治療、放療者;②交通不便、居住地偏遠不能上門隨訪者;③精神障礙者;④依從性較差者;⑤中途自動退出研究者;⑥資料不齊全者。組間一般資料(文化程度、性別等)無差異,P>0.05,可對照研究。
于患者出院當日評估需求與癥狀,填寫住院計劃表,并提供疾病自我監測、化療藥物副作用、飲食、服藥知識、日常活動等方面的健康宣教,叮囑其按時復查,并記錄患者及其家屬的詳細地址、電話與微信號,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提供常規延續性護理):每個化療周期第2周電話隨訪1次,了解患者導管維護、用藥、飲食等情況,總共進行4次回訪。
研究組(提供延續性護理):(1)組建護理小組:由責任護士、腫瘤專科護士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實施延續護理:(2)提供護理干預:每個化療周期第2周綜合采用微信隨訪、電話隨訪與家庭隨訪,其中:①微信隨訪:依據患者出院時所留微信號,將其加入微信群,引導患者及其家屬暢所欲言,并定期推送腫瘤相關資料,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定期復查、抗癌成功經歷、家屬照顧指導等,在每周二、四在線解答疑惑;②電話隨訪:出院后24 h及時進行1次電話隨訪,由患者評價現存護理問題,且進行用藥管理宣教,指導其不良反應應對方法;每次化療第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評估有無潛在護理問題,提供相應指導;每次化療第3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評價上次隨訪中的護理問題,且強化患者健康意識,疏導不良情緒,鼓勵其參與社會活動,與他人多交流;③家庭隨訪:化療第2周期第2周提供1次家庭隨訪,評估目前的護理問題,提供心理支持、信息支持,每次30 min左右,以不引起患者疲勞為宜。
將生活質量作為觀察指標,評估依據為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LQ-LC30)[2],共15個領域30個條目,選取評價因子為認知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軀體功能。
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研究數據的處理,生活質量行t檢驗,以(±s)表示,當結果為P<0.05時,表明對比存在差異。
干預后,研究組認知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數據詳述于表1)。
表1 生活質量對比( ±s)

表1 生活質量對比( ±s)
評價因子 對照組(n=30) 研究組(n=30) T P認知功能 80.48±6.54 83.29±5.78 2.0362 0.0451社會功能 66.63±3.96 69.37±4.48 2.8982 0.0049角色功能 75.84±4.37 77.68±3.36 2.1111 0.0380情感功能 73.68±3.87 75.78±5.26 2.0338 0.0454軀體功能 64.37±3.39 66.59±3.76 2.7734 0.0069
晚期腫瘤患者腫瘤發展迅速,身體狀況下降,已經喪失最佳手術時機,需要接受化療等治療,但是化療會殺死正常細胞,使患者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加之患者可因機體重度疼痛而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3],依從性不高,生活質量不佳,需要進行護理干預。
本次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對于提高晚期腫瘤患者化療效果與生活質量效果顯著,主要表現在研究組認知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常規延續性護理僅關注疾病情況,缺乏對患者情緒的干預。延續性護理經由微信隨訪、電話隨訪與家庭隨訪等多樣化途徑干預,能夠關注患者身心狀態,給予其心理支持與個體化指導[4],有助于確保患者合理運動、飲食,保證睡眠質量,穩定情緒,逐漸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由于對接受化療的晚期腫瘤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能夠改善其生活質量,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