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聰慧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老年科,江蘇 南京 210000)
腦梗塞是一種危重癥疾病,患者由于腦循環障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具有較高的殘疾率和死亡率。近些年來醫療技術的提升使得腦梗塞的死亡率下降,但是仍有很多患者殘留后遺癥,導致家庭與社會負擔加重[1]。常規護理措施無法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進一步減少腦梗塞后遺癥對患者正常生活的影響[2]。文章主要針對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50例醫院收治老年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5例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為61~79歲,平均為(66.4±10.6)歲。對照組25例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為62~81歲,平均為(67.2±11.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入院時詳細詢問患者的過往病史、藥物過敏史,合理評估患者的病情狀況,針對患者的具體癥狀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例如無法自行改變體位的患者需要定期翻身,使用海綿墊放置在骨突部位,預防壓瘡;同時對于墜床風險高的患者需要合理使用床欄。此外還需要加強健康教育和用藥護理等措施。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康復護理,具體措施為:①科學評估患者的運動能力,對于肌力為I~II級的患者需要做好肢體按摩,早期進行被動肢體活動,活動順序從大關節過渡到小關節,活動幅度需要保持循序漸進的原則,1天4次,每次10 min。同時還要加強體位管理,做好良肢體位,定期協助患者更換體位,避免關節變形。②對于肌力恢復至Ⅲ級以上患者,可以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訓練,首先在床上進行翻身訓練,之后逐漸過渡到床邊坐起、站立平衡、行走以及肢體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運動能力制定科學的活動計劃表,并告知患者和家屬正確的鍛煉方法,同時根據患者完成情況進行指導,并開展穿衣、洗澡、吃飯等日常活動訓練,盡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③對于語言障礙的患者需要盡早進行語言訓練,先從發音訓練開始,糾正患者的發音,之后逐步過渡到字、單詞、短語訓練,還可以通過觀看電視提高患者對語言訓練的積極性。
比較干預3個月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本次研究患者肢體功能狀況主要使用BI指數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肢體功能越好。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值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前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s)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s)
組別 治療前BI指數(分) 治療后BI指數(分)觀察組 61.2±5.3 75.3±6.8對照組 60.8±4.8 70.2±5.6 t 1.526 5.785 P 0.143 0.047
腦梗塞患者由于神經功能缺失因此容易發生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要想恢復正常狀態單靠藥物治療是無法實現的,臨床醫學認為腦卒中后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部分神經元能夠再生、修復,因此可以通過正常運動鍛煉來影響神經輸出,促使患者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康復情況[3.4]。通過早期康復鍛煉能夠為受損神經創造良好的修復環境,促使受損運動反射弧的重新建立。有研究指出,腦卒中患者早期開展康復訓練能夠通過側支循環建立加速腦功能代償與重組,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5]。郭喜玲通過觀察發現,觀察組在疾病認知水平、康復效果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老年腦梗塞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認知及預后等方面具有積極影響,這與本次研究結果存在一致性[6]。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了康復護理,且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前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康復護理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腦梗塞患者的運動能力,這可能與腦功能的重塑性有關。功能鍛煉能夠使感受器傳入性重讀來促使大腦功能的修復,使受損功能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能夠提高老年腦梗塞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