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秀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隨著HIV病毒對免疫系統的吞噬,患者會逐漸出現免疫系統缺陷病癥,最終導致死亡。HIV好發于青壯年人群,由于這個年齡段的人基本屬于主要勞動力,面對HIV會產生焦慮、恐懼、害怕等心理,因此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鑒于此,需要對HIV感染初期實施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心態[1]。為此,我院分析研究了人文關懷模式在HIV感染初期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對不良情緒的影響,具體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門診收治的100例HIV感染初期患者。按照就診時間先后順序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患者。納入研究的患者年齡均在26~49歲之間,平均(35.8±9.5)歲。100例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11例。研究前,已經過所有患者的同意,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所選患者的教育信息、基本病例信息(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為患者發放健康手冊,告知患者基本的疾病知識,遵醫囑執行用藥護理,叮囑患者按時服藥。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模式,具體內容包括:
①加強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介紹HIV的病因、癥狀、病程以及傳播途徑等相關知識,告知其該疾病的基本護理要求、方法,以及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指導其規范性治療的重要性、幫助其建立健康正確的疾病觀念[2],以增強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
②微信資訊平臺支撐:其一,通過微信掃描我院推出的健康宣教二維碼,可以更快捷、便利地獲得疾病相關知識,無需關注即可查看,進一步保護了患者的隱私。其二,通過關注公眾號獲得更多相關資訊信息,并可進行線上咨詢、答疑。
③實施心理護理:遵守保密原則,營造一個友善、理解、寬松和健康的溝通環境和氛圍,適當運用肢體語言:如撫觸、握手、拍背等。向患者介紹同室病友、分享控制良好的病例,告知其目前“四免一關懷”等相關政策及管理機構,指導其可以進行握手、擁抱、聚餐等日常社交活動,以克服緊張、焦慮、孤獨及恐懼心理,幫助其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尊重并肯定患者健康的生活習慣,鼓勵其積極參加有益的體育運動及旅游等戶外運動,讓患者明確生命的意義,從而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心[3]。
④建檔與隨訪:由專職人員核實患者信息,建立并完善健康檔案,同時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做好保密工作[4]。對患者進行定期回訪,通過電話、微信、QQ等溝通方式,詢問患者服藥情況、健康狀況,叮囑患者定期到院復查。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爭取家屬支持,為患者詳細制定飲食計劃以及運動計劃[5]。對于外出務工人員在其知情同意下由家人代領或快遞方式領取藥物,既符合“四免一關懷”的政策指導,也免除了患者奔波之苦。
⑤跟蹤指導:告知患者定期復查的重要性,血常規、肝腎功能(3-6月復查一次),CD4(第一年每3個月化驗一次,從第二年開始每6個月化驗一次)、病毒載量測定(治療6個月化驗一次,從第二年開始每年化驗一次)、胸片(每年復查一次),進一步了解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及耐藥率等情況。指導其對抗病毒藥物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的觀察,若出現皮疹、乏力、納差、食欲減退、黃染等異常癥狀須及時就診。加強個人衛生,注意保暖,避免疲勞,防止繼發感染。院內設有多個免費避孕用具發放點,憑身份證即可自助刷取。
⑥服務延伸:護理專業團隊深入街道、社區和學校等場所進行專題講座,開展咨詢服務,發放書面資料、二維碼手冊及避孕用具提供。
(1)在護理工作開始前以及結束后,用抑郁測評表以及焦慮情緒測評表,評估患者不良情緒發生情況。
(2)評估患者對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工作的依從性,評估等級分為三個等級,完全依從:患者能夠遵從護理人員的全部護理工作;依從:患者基本可以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工作;不依從:患者抗拒護理工作,因自身原因不配合或無法配合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工作。依從率=
完全依從+依從/n×100%
(3)在護理工作開始前以及結束后,用SF-36評分方式,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優異。
用SPSS 23.0分析,計量資料用t、(±s)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表示,兩組比較(P<0.05),統計學有意義。
評估所有患者護理前后的不良情緒變化情況,并進行兩組對比,對比結果: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對照組完全依從21例、依從14例、不依從15例,依從率70.00%;試驗組完全依從30例、依從18例、不依從2例,依從率96.00%。對比結果為試驗組患者護理依從性高于對照組(x2=5.681,P<0.05)。
對照組SF-36評分護理前為(46.37±18.54)分,護理后為(53.46±20.57)分,試驗組SF-36評分護理前為(46.28±18.64)分,護理后為(67.87±20.64)分。護理前對照組和試驗組SF-36評分無明顯差異(t=0.016,P>0.05),護理后試驗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t=2.361,P<0.05),統計學有意義。
表1 患者不良情緒發展情況( ±s)

表1 患者不良情緒發展情況( ±s)
組別/時間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6.54±4.45 44.12±5.38 54.23±5.52 45.12±5.38試驗組 56.95±4.61 36.41±5.64 55.84±5.34 36.35±5.23 t 0.276 4.571 0.943 5.384 P 0.805 0.000 0.362 0.000
HIV簡稱艾滋,被列為乙類傳染病。目前的醫療水平還無法治愈HIV,只能通過藥物控制,延長患者的生命。初期癥狀類似于感冒,急性發作期在初次感染后的15-30天之間,大多數患者在經歷急性期后會轉為無癥狀期。鑒于人們對HIV疾病認知較為片面,大多數人對HIV都具有恐懼心理。進而造成HIV感染初期患者對未來的生活會感到絕望,并會產生較重的不良情緒,甚至還會有患者因此產生報復心理。
試驗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試驗組患者護理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的SF-36評分優于對照組(P<0.01)。為了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讓患者配合藥物控制,以此來延緩疾病的發展,確保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次研究中采用人文關懷模式后,可顯著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不良情緒發生率[6]。
綜上所述,建議臨床護理工作中采取人文關懷模式,對HIV感染初期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此來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