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敏
(宜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 宜都 443300)
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腹腔鏡手術逐漸被大眾所熟知,該術式屬于典型的微創手術,具備創傷小、出血少、預后好等優勢,已被臨床廣泛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療中。經臨床研究證實,借助腹腔鏡下肝葉切除術對病變的肝外葉、半肝以及左三葉進行切除效果較為顯著,但術中由于氣腹的建立,會對患者腹部膈神經造成損害,從而導致患者出現局部疼痛,影響睡眠質量的同時降低患者舒適度[1]。而有研究表明,患者經腹腔鏡下肝葉切除術治療后,受體位等因素的影響,會對疼痛情況以及胃腸蠕動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需對其開展臨床護理干預。
遵從干預模式差異分組,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間41例接受腹腔鏡下肝葉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分為對照組(20例):1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42-75歲,平均(58.66±11.78)歲。觀察組(21例):11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43-75歲,平均(58.18±10.44)歲。對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采用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統計學不成立(P>0.05)。
對照組:常規護理:嚴格以科室制度為基準開展護理操作,叮囑患者術后平臥6h后取自由體位,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
觀察組:體位護理:(1)術前完善評估工作,同時開展宣教工作,詳細告知患者手術治療的重要性,積極向其介紹并普及腹腔鏡下肝葉切除術的相關知識,及時、婉轉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但注意避開敏感話題,避免增加患者心理負擔。縮短患者禁飲食時間,一般而言,禁飲6h、禁食8h即可。(2)術中麻醉時幫助患者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確保呼吸道通暢的同時避免患者誤吸;直至麻醉清醒后幫助患者轉換為半坐臥位。(3)術后叮囑患者平臥休息6h,無異常后取頭低臀高位便于引流排痰,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的同時避免造成肺部感染。
(1)觀察臨床指標用時情況。
(2)觀察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舒適程度情況:睡眠質量采用PSQI量表展開評估,舒適度改善情況采用GCQ量表評價。
此研究借助SPSS 16.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顯著差異。
觀察組:下床時間(2.2 3±1.1 0)d,肛門排氣時間(1.23±0.45)d,首次排便(2.52±0.45)d,住院時間(6.5 6±2.1 5)d,對照組分別為(3.6 3±1.5 2)d,(2.58±1.10)d,(3.15±1.12)d,(8.56±3.15)d,觀察組臨床各指標用時較低,P<0.05(t=3.3909、5.1891、2.3846、2.3848)。
護理前兩組患者評分對比,P>0.05;經護理后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低,舒適程度評分高,P<0.05,見表1。
表1 睡眠質量以及舒適程度改善情況( ±s)

表1 睡眠質量以及舒適程度改善情況( ±s)
組別時間 PSQI(分) GCQ(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21) 15.37±2.15 7.12±1.02 66.43±1.35 96.12±3.13對照組(n=20) 15.23±2.32 12.31±2.05 66.31±1.42 88.44±2.23 t 0.2005 10.3398 0.2774 9.0076 P>0.05 <0.05 >0.05 <0.05
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致使腹腔鏡肝臟切除術逐漸被臨床廣泛用于治療肝臟等疾病,且切除范圍不斷擴大,而并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因此臨床治療效果較佳。但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在術后會出現非切口疼痛情況,因此會對患者舒適度和預后產生直接影響[2]。而腹腔鏡下肝葉切除術治療中,一般以仰臥位、頭高足低體位為主,以上體位會造成殘留的CO2從盆腔移至腹腔,進一步會膈神經產生刺激,最終誘發疼痛;可見,圍術期對患者開展體位護理至關重要。
為進一步探究腹腔鏡下肝葉切除術后體位改變對手術患者產生的影響,我院選擇2019年1月-2020年5月內41例患者展開研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并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體位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同時段疼痛評分較低,疼痛緩解用時較短,數據與對照組相較,P<0.05。分析原因:開展體位護理干預,可促使殘留的CO2緩慢向上移動至腹腔,進一步減少對膈神經的壓迫和刺激,減輕各種牽涉疼痛的同時降低患者疼痛評分并縮短疼痛緩解時間。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臨床各指標用時較低,睡眠質量評分較低,舒適程度評分較高,數據與對照組相較,P<0.05。分析原因:體位護理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在護理措施實施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證患者身心舒適,指導患者正確面對疾病,認識到自身價值,確保其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開展并完成各種護理工作,保證后續治療順利進行[3]。
綜上所述,對接受腹腔鏡下肝葉切除術治療的患者開展體位護理干預價值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臨床指標用時和疼痛情況,應用價值顯著,值得推廣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