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玲,吳結英,彭韋玲,藍紹青
(中山市博愛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分娩為女性自然生理過程,產婦的身心狀態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尤其是初產婦面對第一次分娩,心理與身體的壓力較大,可能因為心理因素及認知因素,選擇剖宮產手術,增加產后出血等不良問題的發生率[1]。整體護理主要是基于產婦的身心特點,實施全面性、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文章選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在本院產科分娩的86例產婦,在差異性的護理干預模式下,評估整體護理的價值,內容整理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在本院產科分娩的86例產婦,結合產婦意愿劃入參照組與試驗組(n=43)。參照組年齡在22~36歲之間,均齡(28.04±4.41)歲。孕周時間37-41w,均長(39.33±0.57)w。試驗組年齡在22~36歲之間,均齡(28.15±4.27)歲。孕周時間37~41 w,均長(39.29±0.53)w。不同組內數據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可比較觀察(P>0.05)。
參照組施以常規護理,加強產前檢查與評估,強化基礎護理服務,指導產婦注意休息,介紹分娩的流程及方法,觀察產程。試驗組施以整體護理,詳細措施如下:
1.2.1 產前護理
指導產婦參與各項檢查,傾聽產婦的主訴,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以孕婦學校、助產士門診為產婦講解圍生期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必要性,自然分娩的意義等,采用多媒體講解、一對一講解等方式,提升產婦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鼓勵產婦,指導產婦家屬多關心產婦,使產婦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
1.2.2 產時護理
分娩期間,由助產士為產婦實施“一對一”責任助產,全程陪伴。保持安靜、舒適的分娩環境,讓家屬陪伴待產,且可以適當播放舒緩的輕音樂。助產士需要注意觀察產婦的精神狀態,適當為產婦實施減痛護理。需要的話請用導樂師,提供全面的支持,使分娩過程能夠更加健康愉快,比如指導產婦深呼吸,為產婦適當按摩肢體,改變其體位,使用溫水淋浴、分娩球等,減輕因宮縮造成的疼痛感受。
1.2.3 產后護理
分娩后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陰道流血情況等。產后30min內母嬰皮膚接觸,早接觸、早吸吮,為產婦介紹母乳喂養的好處,指導母乳喂養的技巧等,介紹產后營養干預的措施,實施新生兒護理的相關護理。
記錄兩組新生兒出生1min的Apgar評分、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量。比較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及護理滿意率。由產婦自主評價護理質量,評分0~100分,分數≥85分即為滿意,<85分即為不滿。
使用SPSS 20.0實施數據統計,單因素以t或者x2計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新生兒Apgar評分相對較高,產婦的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量相對較低,與參照組指標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參照組與試驗組母嬰的分娩指標對比( ±s)

表1 參照組與試驗組母嬰的分娩指標對比( ±s)
分(分) 總產程時間(h) 產后24h出血量(ml)試驗組(n=43) 9.37±0.45 7.14±0.51 316.51±49.61參照組(n=43) 7.52±0.22 10.47±1.21 445.13±71.24 t 21.63 15.59 13.04 P 0.000 0.006 0.000組別 新生兒Apgar評
參照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護理滿意率均高于參照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整體護理主要是基于產婦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制定針對性、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強化基礎護理服務,提升產婦的護理滿意度[2]。
本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新生兒Apgar評分相對較高,產婦的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量相對較低,且參照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護理滿意率均高于參照組。分析原因,整護理模式以產婦為中心,根據產婦的特點,手術針對性心理疏導。了解產婦的內心需求,以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等方式,增強產婦的分娩知識掌握程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發揮科學飲食的重要意義[3]。整體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全程陪伴產婦,在不同的產程時間實施針對性指導,且通過熱敷、按摩等方式,提升產婦分娩的舒適度,緩解產婦的不適感受,是提升產婦護理滿意度有效方法[4]。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可提升產科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婦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量,有助于母嬰健康,是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的有效措施,建議產科護理工作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