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霞,陳錦雄,甘秀梅,張麗鳳,黃麗麗
(五華縣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廣東 梅州 514439)
肺炎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在一年四季中均可發病,其中以冬春季節較常見,主要是這一季節溫度較低,小兒因抵抗力比較差,受病原及病毒等侵入率增大,進而導致肺炎發生[1]。小兒肺炎的病程長并且會反復發作,這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療,然而因患兒年齡較小,自控能力、自制意識較差,因此還需要在治療期間做好相關的護理工作[2]。本次研究中就探討了對小兒肺炎,臨床護理中實施細節管理對患者的護理效果,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及借鑒,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70例小兒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患兒均經X線檢查確診,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研究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5個月~8歲,平均年齡(5.1±0.6)歲;病程1~6個月,平均(3.1±0.5)個月。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6個月~8歲,平均(5.3±0.6)歲;病程1~6個月,平均(3.3±0.6)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在入院后及時診斷并予以對癥治療,加強護理人員同患兒家屬的交流溝通,遵醫囑用敏感度高的抗生素藥物治療;為患兒提供隔離病房后者戴好口罩,預防交叉感染;密切監測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對發現異常情況者需要及時的處理,營造良好病房環境;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飲食,飲食上以高蛋白、高纖維及易消化食物為主,囑咐患兒多飲水。
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細節管理,具體如下:(1)成立細節管理小組。以護士長為組長,具有五年以上護理經驗的責任護士為組員,組員也接受系統的培訓。組員討論制定細節管理方案,掌握患者文化程度、患兒病情予以指導,確保管理效果。(2)個性化護理。護理人員需在醫師指導下對患兒病情進行科學評估,如對嚴重咳嗽患兒予以止咳治療;對咳膿痰患兒應告知家屬為患兒多飲水,稀釋痰液以促進排痰,改善患兒呼吸困難情況;對?困難者予以霧化或靜脈輸注止咳化痰藥物,強化患兒的氣道管理;對體溫高的患兒予以及時的降溫,首選物理降溫方式,如有必要可進行霧化或者靜脈輸液化痰藥物,對物理降溫效果不佳者用藥降溫。(3)心理疏導。肺炎患兒年齡較小,對醫院環境感覺陌生,同時治療時帶來的疼痛會引起應激反應,出現不配合護理的情況,維持護理人員需要依據患兒年齡、性格、認知做個性化心理疏導,此外護理人員也應做好患兒技術心理疏導,為每名患兒家屬發放宣傳手冊,讓家屬掌握預防疾病的策略,保證盡早發現及診療疾病,防治患者耽誤最佳治療時機,患兒在咳嗽的時候盡可能用紙巾、手帕捂嘴,避免引起交叉感染。(4)環境護理。患兒年齡小且免疫力低下,為此護理人員需為患兒積極創建良好病房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合理調節室內溫度;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處理,輸液過程護理人員嚴格控制輸液速度、輸液量,避免加重心理負擔,對有的患兒需長時間持續補液,為防止多次穿刺引起患兒哭鬧,需安排高年資的護士穿刺,盡可能一次穿刺成功,且可留置穿刺針。
(1)護理效果。顯效:發熱、咳嗽、氣促癥狀均消失或者顯著緩解;有效:癥狀有所緩解;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2)護理3個月后,采取肺功能儀檢測患兒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與呼氣峰值流速(PEF)。
使用SPSS 21.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
研究組護理顯效27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29%(33/35),對照組顯效19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2.86%(29/35),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968,P=0.0 4 6)。護理后研究組各肺功能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6),見表1。
表1 護理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護理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n FEV1(L) FVC(L) PEF(L/s)研究組 35 2.41±0.41 3.84±0.53 4.51±0.72對照組 35 1.92±0.33 3.02±0.47 3.71±0.63 t-5.508 6.848 4.947 P- 0.000 0.000 0.000
小兒肺炎是常見的兒科呼吸系統疾病,對這一患兒需及時的治療及干預。常規針對小兒肺炎的護理中,護理內容中對部分細節內容處理不到位,而小兒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若護理缺乏細節性及有效性,常使得護理效果不佳[3]。細節管理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將患兒為護理中心,強調在實際護理過程注重各項護理內容的細節性,全面照料患兒的情緒,將細節管理同常規護理聯合,取長補短且相互協同,取得良好護理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此外研究組護理后肺功能各指標上也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小兒肺炎護理中,實施細節管理對患兒的早日康復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