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小兒急診輸液室主要服務于各類急癥患兒,以輸液的形式、實現患兒病情的快速控制。常規護理模式下,護理工作質量不完全理想,家屬護理滿意度也較低。給予優化護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小兒急診輸液室管理工作效果,直接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家屬焦慮態勢和滿意度也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目前針對小兒急診輸液室管理的研究相對不足,不同護理方式的影響并不明確[2]。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40例急診輸液小兒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照實驗的方式進行分析,所獲結果如下。
于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小兒中,選取14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患兒。對照組患者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3月~11歲,平均年齡(4.2±1.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36例女34例,年齡3月~12歲,平均年齡(4.3±1.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流程,根據患兒病情、機體態勢等基本信息,按醫囑予相應治療,跟蹤輸液進展,做好藥物更換等相應工作;觀察組行優化護理流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綜合培訓、健康教育、要點分析、延伸護理:
①綜合培訓:主要面向工作人員開展。將小兒輸液過程中多見的護理風險予以收集和整理,給出對應的處理方法,生成數字化資源,發送給工作人員,鼓勵積極掌握,如導管預熱、堵塞處理等。對于家屬焦慮表現、常見問題和應對方法,生成數字化資源,鼓勵進行自我學習,如平復家屬情緒的語言、微笑服務等。②健康教育:主要面向家屬和患兒開展,結合患兒病情、輸液要求,傳遞各類關聯知識、護理輔助要求,如告知患兒家屬“輸液持續大約2小時,結束時告知護理人員”、“患兒為低燒,不必擔憂病情”、“觀察是否存在堵管”,通過合理的健康教育應對輸液并發癥風險。③要點分析:不同患兒面臨的護理風險存在差異,將相關信息收集、整理為具有結構化特點的護理手冊,鼓勵工作人員掌握。如年齡低于5歲的患兒,多見穿刺哭鬧,應加強疏導和護理。患兒輸液期間最常見的并發癥為拉拽導管、導管脫落,應作為重點予以強調。④延伸護理:輸液室改造,提供玩具、兒歌、觀看動畫片等,契合患兒特點,提升其依從性。春、冬季節,準備各類知識手冊,告知家屬加強流感等季節性疾病的預防,對體質較弱的患兒,可囑家屬加強蛋白質、維生素補充、加強運動等提高免疫力。
對比兩組患兒護理風險發生率、家屬護理滿意度,另對比兩組服務平均時間、家屬焦慮評分。其中焦慮評分以SAS量表調查獲取。
統計學軟件為SPSS 20.0。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護理風險發生率較低、家屬護理滿意度較高,見表1。(注:70/70為患兒數和家屬數)

表1 對比兩組患兒護理風險發生率、家屬護理滿意度[n(%)]
觀察組服務平均時間較短、家屬焦慮評分較低,見表2。(注:70/70為患兒數和家屬數)
表2 兩組服務平均時間、家屬焦慮評分( ±s)

表2 兩組服務平均時間、家屬焦慮評分( ±s)
家屬焦慮評分(分)觀察組 70/70 (72.9±12.2) (22.3±3.2)對照組 70/70 (91.2±13.7) (31.9±4.6)t-42.152 13.056 P-<0.05 <0.05組別 例數(n) 服務平均時間(min)
小兒群體機體條件不理想,對護理工作的要求更高,這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分析護理工作的不足,嘗試優化常規護理,以保證患兒預后[3]。此前學者分析發現,常規護理模式下,患兒的護理風險發生率較高,可達到10%以上,多見非計劃性拔管、護患糾紛等問題,家屬焦慮評分和接受服務的時間也較長。優化護理流程的推行,可減少患兒護理風險發生率5%左右,家屬心理態勢得到改善,護理滿意度達到90%以上。患兒接受護理服務的平均時間也得到減少。我院研究結果與此相似。
優化護理流程結合患兒群體特點,使護理工作更加精細化,也更具針對性。綜合培訓、健康教育、要點分析、延伸護理能夠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也能提高家屬的參與度,消除認知誤區和負性情緒,提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優化護理流程提升急診輸液室管理效果,減少護理風險發生率,優化家屬護理滿意度和心理狀態,提升工作效率,可推廣于后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