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瑤,肖 珣,周 潔
(蘇州市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500)
糖尿病是近年來發病率較高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如若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容易繼發感染、慢性腎衰竭以及各類心腦血管疾病,從而誘發危重糖尿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實時動態血糖監測是目前對危重糖尿病患者治療的重要輔助措施,有利于準確且快速的明確患者血糖水平,從而為治療方案擬定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1]。與此同時在患者血糖監測過程中開展科學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升血糖監控效果,并幫助改善患者預后。鑒于此,以下將分析對危重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實時動態血糖監測過程中開展系統護理的方法及應用效果。
抽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本院74例危重糖尿病患者,依據護理模式分組,觀察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42~77歲,均值為(52.5±1.3)歲。對照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齡41~69歲,均值為(52.4±1.4)歲。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如加強病房巡視,嚴格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和操作,同時給予口頭健康知識宣教等;觀察組患者在該基礎上應用系統護理,方法如下:(1)護士在進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前,需接受相應的技能和知識培訓,同時對護理期間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并制定對于突發事件的應急解決措施,同時制定完善的系統護理方案;(2)在患者的健康教育中需要重點向其介紹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以及實時動態血糖水平監測的目的和作用,以便取得患者的理解與配合;(3)通過進行個體化心理疏導,幫助患者穩定心理狀態,運用鼓勵、暗示、安慰等多種形式,幫助其克服恐懼、擔憂等負面心理,進而改善治療依從性;(4)在飲食護理中,需要嚴格控制糖分攝入,并對日常飲食進行科學調配,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確保飲水量的充分避免沖動飲食以及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5)在進行實時動態血糖水平監測的過程中,需要向患者講解進行該項護理的目的、原理以及優勢,同時鼓勵并引導患者在治療期間不懂就要問,特別是存在感覺異常的情況,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文中數據行SPSS 19.0分析,數據標準差為(±s),組間數據行t/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血糖達標時間為(9.06±0.59)d,低血糖發生(2.31±0.63)次,患者咨詢次數為(36.26±5.97)次,處理警報次數為(40.69±7.36)次;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為(10.39±1.18)d,低血糖發生(6.59±1.83)次,患者咨詢次數為(10.26±2.05)次,處理警報次數為(16.53±2.95)次,觀察組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生次數均少于對照組,而患者咨詢次數、處理警報次數均多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 ±s,mmol/L)

表1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 ±s,mmol/L)
組別 n FBG 2hPG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7 9.79±1.62 5.22±0.53 15.36±2.75 7.13±0.25對照組 37 9.80±1.60 6.15±1.06 15.25±2.77 9.62±1.16 t 0.628 5.332 0.715 6.352 P 0.265 0.000 0.395 0.000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較高,特別是老年人群體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增加,伴隨病情遷延容易誘發感染、慢性腎衰竭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從而使患者進入到危重期[2]。通過進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是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和管理的科學方法,能夠對患者的高血糖和低血糖進行實時警報,并對其胰島素應用劑量進行實時調整[3]。在此期間加強系統護理,能夠從心理、疾病認知、飲食等多個層面加強患者的護理服務,從而提升患者對實時動態血糖水平監測的了解和認知,更好地改善其依從性和配合度。本次對比結果提示,觀察組通過運用系統護理該組患者血糖監測效果優于對照組,與此同時在護理一周后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好于對照組。這也進一步表明,危重糖尿病患者在進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過程中開展系統護理,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對危重糖尿病患者運用系統護理,可有效提高其實時動態血糖監測效果,并更好地控制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