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笑萍
(東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護理部,廣東 東莞 523820)
肛周神經豐富,痔瘡術后常伴有明顯疼痛、肛周皮膚水腫等,導致術后排便不適、患者懼怕排便,引起排便困難。同時痔瘡手術因麻醉、手術操作等原因可影響尿道括約肌、膀胱神經功能,引發排尿障礙[1]。因此,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較為常見。護理干預是促進患者恢復正常排尿排便的主要手段,護士主導護理以護理人員的針對性干預為主,指導患者進行排尿排便,使患者獲得全面、細致、針對性強的護理,提升痔瘡術后康復效果[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護士主導護理在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患者中的護理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肛腸科治療的79例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2.6±9.8)歲;對照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2.3±9.7)歲;所有患者均經肛門指檢確診為痔瘡,術后病理證實,均行手術治療;排除治療依從性差、精神或意識障礙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術后常規健康宣教,講解排尿及排便方法,對于出現排尿或排便困難者遵醫囑用藥;觀察組使用護士主導護理:
①術后病情評估:主治醫師與責任護士共同了解患者的手術、術后情況,評估排尿排便困難程度,詢問飲食、生活習慣等,制定針對性護理策略。②針對性健康教育:個體化講解痔瘡術后排尿排便知識以及護士主導護理的方法,使患者重視術后排尿及排便的訓練,告知患者整個護理過程由護士主導,使患者能理解并配合,主動遵從護理人員的要求,提升護理依從性[3]。③指導飲食及生活習慣:飲食對排便有重要影響,護理人員應在術后前3d給予半流質及高纖維飲食,督促患者多飲水,可適當使用蜂蜜、蔬菜汁等潤腸通便食物。每日定時按摩腹部,沿腸道走向順時針按摩,輔以熱敷,必要時使用緩瀉劑,以促進排便。對于疼痛所致的排尿困難,給予聽水流聲、按摩、熱敷等護理,誘發排尿[4]。④針對性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肛提肌訓練,主動進行收縮和放松肛門運動,收縮至最大程度,持續數秒后放松,提升肛門括約肌肌力,鍛煉盆底肌肉及腹肌,每組10次,2~3組/次,2~3次/d,根據個體情況逐步增加訓練次數及強度,以提高盆底肌肉對排尿排便的控制力[5]。在術后增加中藥熱奄包熱敷,藥物是吳茱萸,劑量200 g,術后2小時。⑤心理護理:對于術后疼痛、排尿排便困難所致的心理問題,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宣泄不良情緒,告知患者通過積極的護理干預能恢復正常排尿排便功能,聯合家屬多給予鼓勵和支持。
記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排便時長;統計護理滿意率。
SPSS 23.0統計學軟件,率(%)表示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行x2和t檢驗,有統計學差異為P<0.05。
觀察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排便時長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排尿排便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排尿排便指標比較( ±s)
排便時長(min)觀察組(n=40) 4.46±0.75 42.31±5.42 30.11±5.04對照組(n=39) 7.28±1.39 58.67±5.96 40.75±5.59 t 4.414 5.376 5.893 P<0.05 <0.05 <0.05組別 首次排尿時間(h)首次排便時間(h)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n(%)]
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是常見并發癥,發病與疼痛、手術刺激、肛門括約肌及尿道括約肌狀態異常等有關。此類排尿排便困難由膀胱、尿道括約肌神經異常引起,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恢復排尿排便正常。
近年來,臨床護理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由傳統的被動護理模式轉變為主動護理模式,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主導護理以痔瘡術后的病情為基礎,根據排尿排便困難的發生原因、嚴重程度、患者個體情況等制定個體化護理策略,要求護理人員主動幫助患者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進行細致的健康知識宣教,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培養良好排便排尿習慣,積極進行盆底肌訓練,從而有效干預致病因素,促進患者排尿排便的恢復。
綜上所述,護士主導護理在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患者中的護理效果確切,加快了排尿排便恢復速度,提高了術后康復質量,提升了護理滿意率,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