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程 娟,張 陽
(鹽城市中醫院脾胃病科,江蘇 鹽城 224000)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胃部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增加,在飲食與生活方式等方面對患者造成極大影響。因此,需運用合適的治療方式與護理方式,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中醫特色護理是根據中醫理論對患者進行分析,實施相應護理措施,有效性與安全性較高,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進行干預,效果顯著,具體分析如下。
資料來源于我院門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80例患者,均經過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惡性腫瘤及藥物禁忌癥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成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女性分別為23例、17例,年齡在23~73(48.42±5.36)歲,病程為2~10(5.16±1.12)年;對 照 組 男 性、 女 性 分 別 為2 4 例、 1 6 例, 年 齡 在23~72(47.41±5.18)歲,病程為2~11(5.09±1.09)年。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上,2組患者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①用藥護理: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口服雷貝拉唑,每日2次,每次10mg,莫沙必利,每日3次,每次5mg,連續服用1個月。②飲食護理:以軟質飲食為主,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禁食辛辣刺激、生冷等食物,注意少食多餐,禁止暴飲暴食,切忌飲酒、濃茶等,減少對胃黏膜的傷害。③心理護理:給予患者心理安慰,為其講解以往康復案例,緩解患者緊張、焦慮心理,叮囑患者家屬多給予陪伴與安慰,避免患者孤獨。④并發癥:定期為患者更換床單位,加強對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監測,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特色護理:①辨證施護:慢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范疇,以脾胃虛寒證、肝胃氣滯證多為常見,脾胃虛寒證患者,飲食以溫中健脾為主,肝胃氣滯證患者,可進食疏肝理氣食物。若患者胃脘部出現疼痛,則可通過艾灸、貼敷、拔罐等方式進行緩解,亦可采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緩解疼痛,嚴重時則可采用針灸方式對穴位進行刺激。若兩餐之間產生饑餓感,可適當進食,保證營養充足,注意少量多餐,并進行輕微運動,防止積食。患者若情緒不佳則需禁食。若出現嚴重腹脹,則需采用雞內金、焦山楂粉等進行治療,同時可適當飲用菊花茶。②中醫情志護理:護理人員需對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病因發展及預后情況,使患者為疾病發展做好心理準備,對患者進行溝通,為其講解治療與護理的重要性,促進患者保持積極心態,盡量滿足患者一切合理需求。③中醫養生指導:患者除常規治療外,還需注意日常養生,指導患者飲食注意保健,在食物方面,可提高其色香味,從而增進患者食欲,促進患者食量增加,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物質,并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促進患者康復。
1.3.1 炎癥評分(參考標準)
炎癥評分包括兩方面:活動性炎癥評分與慢性炎癥評分,分值范圍為0~3分:0分為正常;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分值越高說明病情越嚴重。
1.3.2 護理滿意度
通過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評估,分數范圍為0~100分:①90分以上為滿意;②80~89分為基本滿意;③80分以下為不滿意。
本研究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類數據以(±s)描述,行t檢驗,計數類數據以[n(%)]描述,行x2檢驗,當P<0.05時,說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活動性炎癥評分與慢性炎癥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炎癥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活動性炎癥評分及慢性炎癥評分的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活動性炎癥評分及慢性炎癥評分的比較(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活動性炎癥評分 慢性炎癥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0) 2.21±0.20 1.52±0.61# 2.14±0.31 1.48±0.58#觀察組(n=40) 2.23±0.21 0.90±0.33*# 2.15±0.29 0.91±0.32*#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護理滿意度上的比較[n(%)]
慢性胃炎病程長,治愈難,主要靠藥物與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進行改善,輕則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重則可能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出現胃癌等并發癥,因此需盡早治療[2]。目前臨床常見治療方式為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可有效緩解胃炎癥狀,但每位患者病情緩解差距較大,主要是由于護理方式不同造成,良好護理方式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3]。
中醫特色護理主要根據慢性胃炎癥狀及特點,將中醫理論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通過對患者環境、飲食、情緒等方面進行分析,采取相應中醫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建立良好飲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作用[4]。據相關研究表明,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可有效緩解病情,調節腸胃不適癥狀,改善患者恐懼心理,提高信心,并用樂觀心態面對疾病,配合醫護人員積極治療[5]。本研究對我院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辨證施護、中醫情志護理及中醫養生指導,活動性炎癥及慢性炎癥評分顯著降低,護理滿意度顯著提高(P<0.05),提示采用該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護理效果,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為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奠定基礎,促進臨床工作的正常開展。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特色護理慢性胃炎患者進行干預,有效降低患者炎癥評分,促進患者病情好轉,同時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