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琳霞
(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江蘇 南通 226100)
腦出血癥狀的主要誘因之一為高血壓疾病,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人群高血壓發病率也越來越高,相應地,也使得腦出血的發病率隨之增加,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極大地影響[1]。本次研究中,基于患者病情影響,收錄腦出血后遺癥患者,探析腦出血后遺癥患者護理期間實施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詳見下文。
研究時間限定為2018年1月~2019年12月,研究樣本抽取本院于該時段收治的腦出血后遺癥患者50例,基于護理干預措施差異,分為對照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齡(61.35±1.45歲)、康復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齡(61.28±1.42歲)基本資料上數據差異無意義(P>0.05)。參與研究患者、患者家屬均了解研究目的與護理措施,基于患者自愿前提,簽署調研意愿書。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基于患者生理狀態實施健康教育、日常監測生命體征,并給予患者日常行為鍛煉、飲食干預以及藥物指導等,幫助患者改善生理狀態。
康復組基于對照組實施康復護理,主要內容有。
(1)神志意識
患者意識恢復以后,通過認人、識物、辯物等措施幫助患者加速意識狀態的恢復,同時指導患者康復治療期間,保持充足的睡眠以促進腦部的功能恢復。
(2)早期康復鍛煉: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屈伸腿部、肘部,促進肢體血運,更好的幫助患者恢復肢體感知與肢體功能,通過關節的活動,改善患者肢體活動范圍以及肢體活動靈敏度,促進生理功能康復[2]。
(3)并發癥護理:護理初期患者大多處于床上,有較大可能性導致發生壓瘡、靜脈血栓等不良反應,對患者的生理功能影響較大,基于壓瘡并發癥,通過皮膚清潔、翻身、背部按摩等措施改善患者生理狀態;基于下肢靜脈血栓,通過墊高患者腿部、按摩推拿腿部、空氣波壓力治療儀的使用等措施預防該并發癥。
(4)生活干預:患者可以下床以后,指導患者每日借助扶手、墻體等物體練習站立行走、待生理功能更進一步以后,指導患者練習“十段錦”、“五禽戲”等養生健體的動作[3]。
采用FMA(Fugl-Meyer)評分量表完成患者肢體功能評分,上肢33項66分。下肢7項34分。共計100分,分值與狀態呈正比。
采用QOL生活質量評分,共12項評分標準,每項依據患者狀態分為1~5的評分的等級,滿分60分,低于20分表示生活質量非常差、21~30分表示生活質量較差、31~40分表示生活質量一般、41~50表示生活質量較好、51~60表示生活質量良好。
數據處理軟件:SPSS 21.0;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數據格式統一為[±s,(n,%)],由T值、x2值完成數據校驗,存在統計學意義表示為P<0.05。
FMA評分分析:對照組患者上肢功能評分、下肢功能評分數據較之康復組同項數據,數據差異明顯(P<0.05),詳見拿表1。
表1 FMA評分( ±s,分)

表1 FMA評分( ±s,分)
組別 例數 上肢功能評分 下肢功能評分對照組 25 38.45±4.32 19.65±1.25康復組 25 52.32±4.81 29.35±1.65 x2 - 10.7267 3.4297 P-0.0000 0.0000
QOL評分分析,康復組患者四項生活質量評分項目(生理狀態、心理狀態、情緒表達、社交能力)各項數據較之對照組同項數據,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QOL評分( ±s,分)

表2 QOL評分( ±s,分)
組別 例數 生理狀態 心理狀態 情緒表達 社交能力對照組 25 15.65±1.15 16.35±1.18 17.15±1.21 17.11±1.19康復組 25 21.32±1.21 21.16±1.26 21.61±1.27 20.21±1.24 t - 16.9831 13.9418 12.7128 9.0188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腦出血后遺癥患者在肢體行動功能方面應用價值顯著,雖然患者生命跡象穩定,但是生理功能卻受到較大的影響,基于這類患者的生存表現,在臨床護理中也逐漸開始重視患者生理功能的護理[4]。相關研究表明,早期康復干預護理對患者的生理功能有著良好的改善效果。早期康復護理措施的實施基于激發患者生理活性,通過促進肢體血運、改善生理狀態的措施實施,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從而使得患者逐步恢復時肢體功能,并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腦出血后遺癥患者接受康復護理干預,通過相關康復措施的實施,幫助患者改善肢體功能,提升生活能力進入提升生活質量,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