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鳳,黃冬雪,陳 明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廣東 深圳 518119)
肺炎是臨床上比較多發的一種疾病,該病癥患者大多不具有典型性癥狀,病情發展迅速,患者在臨床上常見的表現有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等,有部分患者伴隨有不同程度的嗜睡、食欲減退、意識障礙、脫水等癥狀。對于重癥肺炎患者來說,患者病情程度危重,其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機械通氣治療是該癥狀患者主要的臨床治療方式,為了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時給予患者優質化臨床護理至關重要[1]。
選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診治的42例機械通氣重癥肺炎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選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21例。參照組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58.35±5.74)歲;研究組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齡為(58.68±5.14)歲。(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參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將患者床頭抬高,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做好并發癥預防工作等。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給予以護理為主導鎮靜鎮痛方案:①組建鎮靜鎮痛小組:小組組長由護士長進行擔任,小組成員包括責任護士、麻醉醫生和臨床醫生等,由小組成員對以往的臨床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和科室的護理特征為患者制定出具有個體化和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方案[2]。②做好鎮靜鎮痛評估工作:采取Ramsay量表對患者的實際鎮靜情況進行評估,精準測量患者的鎮靜深度,以鎮靜目標為依據對患者的藥物注射速度和劑量進行調整,于每天白天展開評估,以每隔半個小時或者是1個小時做為間隔時間為適宜,夜晚評估以每隔3個小時1次為適宜[3]。③落實每日喚醒工作:每天上午9:00為患者展開喚醒服務,在喚醒時間段內暫停為患者應用鎮靜藥物,成功喚醒患者以后,引導患者做一些較為簡單的指令動作,測評患者的自主呼吸情況,以測評結果為依據,對是否進行脫機和拔管進行確認。④心理護理:在患者清醒時,需與患者展開有效溝通,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及時疏導患者出現的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提升患者依從性等[4]。
評估兩組護理效果,觀察記錄兩組的總鎮靜時間、ICU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評估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觀察記錄兩組出現意外拔管和譫妄的例數,對比各項發生率。
數據分析取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x2檢驗,(P<0.05)時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參照組總鎮靜時間、ICU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相比,研究組均偏低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s)
組別 n 總鎮靜時間(h) ICU時間(d) 機械通氣時間(h)研究組 21 111.44±11.82 14.22±1.84 164.78±24.45參照組 21 201.52±30.44 21.66±2.77 247.58±25.87 t/12.641 10.253 10.660 P/0.000 0.000 0.000
與參照組意外拔管發生率和譫妄發生率相比,研究組均偏低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重癥肺炎患者病情程度嚴重,是ICU較為常見的一種危重癥,機械通氣是該病癥患者在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式,科學有效的鎮靜鎮痛方案對于提升患者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效果來說至關重要。
在基礎臨床護理基礎上,為機械通氣重癥肺炎患者展開以護理為主導的鎮靜鎮痛方案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對患者的鎮痛、鎮靜效果進行強化,對患者的預后效果進行改善。采取Ramsay量表對患者的鎮靜程度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的用藥速度和劑量進行調整,為患者提供喚醒服務和心理護理等策略,以此來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來降低患者出現不良事件的概率,來增高患者的臨床療效,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綜上所述,給予機械通氣重癥肺炎患者以護理為主導實施鎮靜鎮痛方案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鎮靜鎮痛效果,臨床安全性高,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