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煥玲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廣東 佛山 528308)
妊娠高血壓為產科常見疾病,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孕產婦與新生兒,如產后出血、窒息等,嚴重者出現死亡,因此,加強妊娠高血壓管理,促進母嬰死亡率降低,確保母嬰安全[1]。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在妊娠高血壓患者的護理中實施護理干預,有效改善妊娠結局[2]。本文將以70例產婦為對象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以妊娠期高血壓患者70例為對象,研究時間為2019年4月~2020年3月,分為參照組35例與研究組35例。在參照組35例患者中,初產婦共17例,經產婦共18例;年齡是25~41歲(35.63±3.74)歲。研究組35例患者中,初產婦共19例,經產婦共16例;年齡是23~43歲(35.86±3.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分析,P>0.05。
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產前口頭講述疾病知識,加強胎心監護、心率、血壓等監測,密切關注產婦體征變化。
給予研究組干預性護理:(1)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疾病情況與年齡、文化程度等進行綜合評估,通過知識宣教,使患者消除恐懼、不安心理;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溝通,傾聽患者的訴說,引導其講述耐心疑惑,并給予解答;關心與尊重患者,轉移注意力,加強自身修養,從而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2)環境護理:調整病房的溫度與濕度,其中溫度應當為18-21℃,濕度應當為50%-60%,定期開窗痛風,確保空氣清新,在病房中擺放綠植,提高舒適度,同時病房內需確保環境安靜、光線充足,產婦能夠妥善休息,降低產后出血率。(3)體征檢測:加強產后的體征檢測,及時詢問患者感受,若患者存在劇烈疼痛,需及時排除子癇,避免發生產后出血,若患者昏迷,需采取平臥位體位,頭向一側偏置,促使呼吸通暢性提高。
詳細統計兩組患者產后出血量;隨后,使用護理滿意度量表對患者的滿意情況進行評估,內容有入院接待、健康教育、護理態度等,滿分共0~100分,其中0~70分表示不滿意,71~90分表示比較滿意,91~100分表示不滿意。
使用SPSS 20.0分析本研究數據,產后出血量使用t檢驗(±s表示),護理滿意度使用x2檢驗(%表示),組間數據比較,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研究組產后出血量明顯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對于護理滿意度,研究組更優(P<0.05)。如表2。
表1 兩組患者產后出血量比較( ±s,ml)

表1 兩組患者產后出血量比較( ±s,ml)
組別 n 產后24h出血量研究組 35 118.94±22.71參照組 35 209.38±24.62 t/7.9845 P/0.0000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妊娠高血壓是以全身小動脈發生痙攣為基本病理變化的,容易導致身體機能的多個臟器發生病理與生理的變化,從而出現頭痛、抽搐等癥狀[2]。妊娠高血壓的發病因素有很多,如年齡因素、孕次、高血壓史、體質指數、流產史等,若初產婦的年齡較小,高血壓發病概率增加,且疾病發病概率與體質指數呈正相關,孕次與流產次數越多,高血壓發病率越高。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在分娩過程中,極易引發產后出血,因此應當加強該類患者的護理[3]。本次研究中,針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實施干預性護理,分別從心理護理、環境護理、體征檢測護理實施,通過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心理狀態,保持心情舒暢,進而預防產后出血,同時密切關注產婦的體征變化,一旦發現異常現象時,需及時進行干預[4]。在干預性護理中,加強心理指導,緩解產婦焦躁、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依從性,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確保分娩過程順利進行,預防產后大出血。
綜上所述,干預性護理應用于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產婦的治療過程中,有助于減少產后出血,得到患者的滿意評價,具有顯著護理效果,可在臨床推廣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