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芬,鄔宇娟,王 燕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廣東 深圳 518055)
態度是指個人對待一件事物的看法,以及后續產生的反應傾向。而死亡態度即是個體在對待自身或他人死亡的一種反應,是一項內部心理傾向,具有積極性與消極性兩種表現。隨著當前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急劇提升以及各類意外事件的影響,醫院急危重癥患者的死亡率也在逐漸上升,有研究指出,對于死亡具有正向態度的護士在對臨床患者進行照護時更能表現出積極的心理特征,而積極主動的臨終照顧態度又與患者的死亡質量直接相關[1]。基于此,本次研究將我院急診科與ICU科室中抽取57名急危重癥護士作為觀察對象,對急危重癥護士死亡態度對其臨終照護態度影響進行分析研究,詳細過程如下。
本次研究的起止時間分別為2019年5月~2020年5月,通過隨機抽樣法從我院急診科與ICU科室中抽取57名急危重癥護士進行分析,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其死亡態度進行分析,并觀察死亡態度對其臨終照護態度影響,57名急危重癥護士中,有男性13例(22.81%),女性44例(77.19%),急診科護士43例(75.44%),ICU護士14例(24.56%),已婚護士24例(42.11%),未婚護士30例(52.63%),離異/喪偶護士2例(3.51%),未填護士1例(1.75%),工作年限1~3年15人(26.32%),工作年限3~5年10人(17.54%),工作年限5~10年20人(35.09%),工作年限10~20年12人(21.05%),工作年限20年以上0人,學歷層次:中專0人,大專21人(36.84%),本科35人(61.40%),研究生及以上1人(1.75%),職稱:初級職稱45人(78.95%),中級職稱12人(21.05%)。
通過隨機抽樣,使用中文版照護臨終患者態度量表(FATCODS)[2]及中文版死亡態度描繪(DAP-R)量表(修訂版)[3],由研究者本人親自對我院急危重癥護士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統一指導語,說明調查目的,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采用不記名的方法,由被調查者自愿獨立填寫。所有的問題都涉及為臨終患者和/或其家屬提供的關懷和照顧。量表中提到的臨終患者,是指疾病終末期患者和存活期限在6個月以內的人。
在急危重癥護士的臨終照護態度量表中,有35.09%的護士認為臨終關懷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42.11%的護士認為死亡不是發生在人身上最糟糕的事;38.6%的護士認為跟臨終患者談論即將來臨的死亡,會讓我覺得不舒服;50.88%認為在患者臨終期間及死亡后都要對患者家屬進行關懷;10.53%認為我不想照料臨終患者;14.04%的護士認為醫護人員應避免與臨終患者談論死亡;12.28%認為長期間照料臨終患者使我感到沮喪;45.61%認為當我主管的臨終患者失去治療信心時,我會很難過;5.26%認為與臨終患者建立親密關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40.35%認為有時候對臨終患者來說死亡是高興的事情。
在急危重癥護士的死亡態度量表中,有33.33%認為死亡是一種可怕的經驗;29.82%認為想到我自己的死亡時,我就焦慮不安;36.84%認為我盡量不去想死亡的事情;14.04%認為我相信我死后會上天堂;17.54%認為死亡將結束我所有的煩惱;40.35%認為死亡是自然的、不可否認且不可避免的;8.77%認為人終將會死的定局讓我感到困擾;12.28%認為死亡是通往極樂之地的入口;10.53%認為死亡可讓我從這個可怕的世界逃脫;35.09%認為每當死亡的想法進入我的腦海中,我都試著將它趕走。

表1 急危重癥護士臨終照顧態度與死亡態度的相關性分析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急危重癥護士臨終照護態度有待改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死亡態度各分量表中,除趨近接受分量表外,其他各分量表與臨終照護態度之間均存在相關性,詳見表1。急危重癥護士臨終照護態度與自然接受呈正相關,與死亡恐懼、死亡逃避、趨近接受、逃離接受呈負相關,與丁傳琦[4]等對153名急診護士的研究結果一致。護士對死亡的自然接受程度越高,臨終照護態度便越積極。因此,培養急危重癥護士積極的死亡態度,樹立正確的死亡價值觀, 不僅能消除恐懼和逃避的心理,還可以提高其臨終照護態度。
以往研究,結果表明,是否接受過死亡 相關的教育和培訓是影響護士臨終照護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因此筆者建議在臨終關懷護理中,啟示護理管理者和護理教育者應重視急危重癥護士死亡態度的培訓和教育,以提高其臨終照護態度和臨終患者照護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