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停停,夏候小金,劉 雯,周 婷,劉姜倩,金芳琴,陳 敏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3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3)
重癥腦損傷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其通常是在ICU急救,等到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將其轉入普通病房,其重點在于患者生命的維持,對于這一過渡期的護理臨床醫護人員會有忽略,有研究資料顯示ICU轉入普通病房這一期間患者會出現各種不良事件,若不能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極大程度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所以將患者從ICU轉入普通病房這一時期的護理尤為重要[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ICU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轉普通病區應用過渡式護理模式的效果觀察。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6例ICU重度顱腦損傷轉普通病區的患者,將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9.8±10.3)歲,觀察組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9.6±10.4)歲,經過對比兩組一般資料顯示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常規護理:患者轉入普通病區是ICU護士與普通護士交接后,根據醫院規定提供基礎護理,簡單向家屬講解患者的疾病知識并給予其相應的指導。
1.2.2 觀察組
過渡期護理模式:(1)成立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包括登記表、評估表及計劃表等,轉運前ICU護士與普通病房護士溝通,匯報患者的整體情并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主要有基礎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訓練等。(2)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轉回病房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注意的事項,總助患者身體不適時要立即尋求幫助,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瞳孔、意識等,部分患者仍需要導尿管及呼吸機,要加強導管的護理,防止其出現脫管、堵塞等,另外觀察患者是否有便秘、梗阻、胃潴留的發生,加強各項護理措施,對于產生不良情緒的患者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積極面對,1周后患者逐漸適應病房,掌握護理方法后將其從過渡病房轉入普通病房[2]。
(1)不良事件包括意外脫管、壓瘡、誤吸。(2)采用隨機調查問卷的方式評估其滿意度,總分100分,評分越高患者的滿意度越高。(3)對比兩組患者ICU重返率。
統計學軟件應用SPSS24.0,計量資料:(±s),t檢驗;計數資料:(n,%),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ICU重返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ICU重返率對比[n(%)]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腦組織受到嚴重損傷,其病情十分危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患者入院后將其收住在ICU進行急救,等患者度過危險期,生命體征平穩后再轉入普通病房,為降低ICU患者轉入普通病房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患者死亡的風險,對其采用過渡期護理模式很有必要。
過渡期護理是患者在治療期間及康復時因護理需求改變而要在各級醫療機構之間進行轉運及過渡,有過渡期護士對其實施一系列護理措施以降低其不良事件的發生。ICU過渡期護理是患者從ICU轉入其他病區的連續性護理,主要是由ICU護士及其他病區的醫護人員提供護理服務。實施護理前會先成立護理小組,隨其進行相應培訓,加強ICU護士及普通病房護士的溝通,進而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然后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轉運后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另外需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觀察其瞳孔、意識等,加強導管的護理預防脫管、堵管的發生,此外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指導以改善其情緒,等到患者適應后轉入普通病房[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ICU重返率低于對照組,由此看來過渡期護理模式在ICU重度顱腦損傷轉普通病區患者中有較好的作用效果。
綜上所述,對ICU重度顱腦損傷轉普通病區患者應用過渡期護理模式能降低不良事件及ICU重返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