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梅,馮睿,唐玲,劉光維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重慶)
腦卒中癥狀通常以突發性暈厥為主,患者隨即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口歪眼斜、智力障礙、偏癱等,有較高的后遺癥風險。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病患的常見后遺癥,容易造成患者出現吸入性肺炎、營養狀況不佳和脫水等合并癥[1]。因此,在康復期采取行之有效護理措施對于促進吞咽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相關報告指出,將延伸護理應用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康復治療的護理中,可獲得較好的干預效果[2]。能夠最大程度的改善吞咽能力,提高患者的康復依從性。但國內外對于此類報道相對較少,依然缺乏臨床依據。在此次實驗中,對80例腦卒中吞咽障礙病患的康復效果開展對比和探討,旨在探討不同護理方案對于改善吞咽功能障礙效果的差異性,闡述總結如后。
選擇本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此時間段內收治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共80例納入討論領域,通過雙育法分組標準將入選對象分為兩組,分別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40),觀察組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齡范圍42-74歲,平均年齡(57.52±5.82)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齡范圍43-75歲,平均年齡(57.55±5.85)歲。對2組各項臨床上數據經統計學比對后顯示,差異細微(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40例,采用一般化護理方式)與觀察組(40例,在一般化護理的基礎上加上延伸護理),重要護理內容如下:
(1)心理護理:患者受疾病因素,心理較為脆弱,容易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對康復等造成不利。因此,護理人員需針對患者心理狀態,給予心理指導;除語言指導外,可利用各種工具宣泄患者情緒,如播放音樂等;叮囑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加強對患者的人文關懷。醫護人員需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主動和病患交流,并結合患者的不同受教育程度和性格特點等進行針對性疏導,以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以良好的心態配合康復訓練。
(2)藥物、飲食護理:詳細了解病患的用藥狀況,詳細的囑咐患者藥物服用的劑量與方法,囑家屬監督病人定時用藥,提高用藥依從性。飲食可以半流質、糊狀飲食為主,食用高蛋白、低鹽低脂和易吸收的營養餐,進食時指導患者取半坐臥或直坐位,身體稍微偏向健側。頭前屈,仰臥者床頭抬高30°左右。偏癱者用軟枕頭墊肩,飯后保持半坐臥或直坐位超過30min,以免出現誤吸以及窒息等情況。合理控制進食速度與進食量。完全吞咽后再進食下一口,為病人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如果病患在進食后不能徹底清洗牙齒,很容易出現牙菌斑和口腔異味,間接引發其他不良癥狀,影響患者的康復。以此護理人員需指導吞咽障礙病患進食完成后及時漱口,徹底清潔口腔,以免食物殘渣殘留。
(3)吞咽功能訓練:待病患情況穩定后,進行針對性的吞咽功能訓練,將勺子放置于病患嘴唇周圍,指導其進行舔勺訓練和咀嚼訓練,每次20min左右,每日2次。在經口進食前進行冷刺激,通過冷的前咽弓與喉鏡觸,或用冰凍棉棒蘸取少量水,長時間、輕柔地刺激、觸碰前、咽后壁、后腭弓、腭弓、軟腭、舌后部,上午和下午各20次,使吞咽反射觸發區敏感,后囑患者進行空吞咽。如果發生嘔吐反射,應停止冷刺激訓練,避免誤吸與嗆咳。在吞咽功能訓練過程中對病患的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并結合評估結果調整訓練方案。
通過統計病患的咽功能優良率、康復依從率等對2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對比。采用抑郁評分量表(S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焦慮癥狀改善進行評價,抑郁癥狀應用20題問卷測試法,根據患者癥狀輕重改善,每題最高分為4分,最低分為1分,20題所得分相加則得到初分,再將初分與系數1.25相乘,加以四舍五入法則得到標準分,總分以50分為準,所得分越低則表示抑郁癥狀改善越明顯。通過洼田氏飲水試驗法評價護理后的吞咽功能,引導病人飲用溫水,了解其分飲次數,注意有無嗆咳情況發生。其中I級:溫水1次飲完,無嗆咳情況發生;II級:溫水分2次飲完,無嗆咳情況發生;III級:溫水1次飲完,但有嗆咳情況發生:IV級:溫水分2次以上飲完,并有嗆咳情況發生;V級:無法飲完溫水,且多次發生嗆咳狀況。
數據納入SPSS 2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焦慮、抑郁癥狀)以()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康復效果)用(%)表示,卡方檢驗,若(P<0.05)則認為有研究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優良率、康復依從率更高(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80例患者的吞咽功能優良率、康復依從率比對[n,(%)]
護理前2組上述評分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護理后的SDS評分、SAS評分更低(P<0.05),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80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癥狀比對(,分)

表2 80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癥狀比對(,分)
S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31.25±4.78 8.56±2.01 48.72±4.48 35.45±3.54對照組 40 31.05±4.89 16.42±3.21 48.75±4.53 43.68±4.39 t-0.875 13.007 0.030 9.230 P-0.336 0.000 0.976 0.001組別 例數 SDS評分
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功能V級率為7.50%,對照組吞咽功能V級率為25.0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V級率更低(P<0.05),如表3所示。

表3 80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分級比對[n,(%)]
腦卒中在我國臨床中,屬于較為多發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之一。根據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發生腦卒中患者數量高達200萬,經及時搶救治療后約有2/3得以存活[3]。但大部分存活下來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其中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病患的常見后遺癥,由于吞咽肌肉群萎縮,康復時間延長,易造成吸入性肺炎、營養狀況不佳和嗆咳等合并癥[4]。
因此,醫學界倡導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針對病患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特點,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支持。延伸護理作為一種個體化的腦卒中吞咽障礙護理方式,主要通過針對患者心理狀態,給予心理指導,監督病人定時用藥,合理飲食,提高康復依從性。待病患情況穩定后,進行針對性的吞咽功能訓練,可在重建吞咽反射弧的同時,提高食物塊知覺的敏感性,加速病灶周圍組織修復與重建,幫助病人恢復吞咽功能[5]。延伸護理作為以患者為中心的一種護理方式,可為患者提供全面化、持續化的護理服務,能夠最大程度的改善吞咽能力[6]。在此次研究中,相較于一般化護理方式,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通過延伸護理后的吞咽功能優良率、康復依從率更高,SDS評分、SAS評分更低,吞咽功能V級率更低,提示延伸護理的實施效果更佳,舔勺訓練和咀嚼訓練可提高吞咽反射功能,以免出現誤吸以及窒息等情況;冷刺激可提升吞咽反射觸發區敏感性,促進感覺恢復。延伸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康復依從性。促進吞咽功能障礙改善,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
研究結果表示,延伸護理對于改善吞咽功能障礙,促進病灶康復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值得將其普及于吞咽障礙護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