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壯光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湛江市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
中風偏癱是臨床上常發生的一種神經科疾病,患者同一側的舌肌下部、面肌和上下肢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輕度偏癱患者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但是走路等行為不便利,隨著患者病情進展,患者運動功能逐漸降低,嚴重偏癱患者會出現生活能力喪失,臥床不起等表現,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中風偏癱患者在臨床上的常見治療方案為針灸治療,長期臨床研究證實,該方式盡管可以取得一定臨床療效,但見效緩慢,難以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徹底改善,為此同時聯合以高效全面的臨床治療方法意義重大[2]。本次研究主要以中風偏癱患者為對象,分析針灸與康復醫學結合治療的應用效果。
選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診治的45例中風偏癱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隨機選取其中22例患者給予針灸治療,劃分為參照組,給予另23例患者針灸與康復醫學結合治療,劃分為研究組。參照組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63.68±5.25)歲;研究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63.68±5.73)歲。兩組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符合中風偏癱臨床診斷標準患者;臨床依從性高患者;存在有自主意識,能夠思考患者。排除標準[4]:同時合并有意識障礙患者;發作次數大于等于2次患者;中途因個人原因退出本次實驗患者。
1.2.1 參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針灸治療:選取患者患側穴位,主穴包括足三里、內關穴、通里穴、絕谷穴、三陰交、涌泉穴、極泉穴、懸鐘穴,以經絡辨證為依據對配穴進行選取。針灸治療方法選取溫針療法交替治療,首先對患者穴位進行消毒處理,毫針型號選取30號,將毫針刺入進患者的穴位之中,同時配合以轉、捻、插的等小幅度動作,當針到達適宜位置以后進行留針處理,留針時間約為半個小時。根據所選穴位的不同對其刺激強度進行調整,對于人中穴來說,需采取重雀啄法,一直到患者眼球出現流淚或者是濕潤為止,對于極泉穴、三陰交和內關穴則以患者主觀感覺到輕微的觸電感為適宜,同時極泉穴常不做留針處理。每天為患者針灸治療1次,1個療程為連續治療5次,2個療程結束后停止2天,連續為患者治療2個小時[5]。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n()]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n()]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分) 心理功能(分) 社會功能(分)研究組 23 82.35±4.12 83.41±4.15 82.36±4.14參照組 22 61.35±4.33 62.36±3.66 61.34±3.35 t/16.672 18.014 18.672 P/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對比[n()]
組別 例數 上肢FMA(分) 下肢FMA(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3 47.35±15.24 79.35±15.35 46.35±14.12 75.43±14.25參照組 22 47.65±14.98 63.25±12.78 46.98±13.98 60.36±14.65 t/0.067 3.814 0.150 3.498 P/0.947 0.000 0.881 0.001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康復醫學治療:①被動訓練和主動訓練聯合治療:將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聯合在一起,以對患者的神經錯誤支配肌肉進而造成的痙攣癥狀進行緩解,以對患者的正常肌肉收縮能力進行提升,以促使患者關節功能穩定,每天上午和下午各為患者展開一次運動訓練,每次持續時間約為1個小時。相關醫務人員需指導患者展開行走鍛煉、站立平衡鍛煉鍛煉、邁步行走鍛煉、患側關節彎曲鍛煉,當患者病情恢復到一定程度時,給予患者上肢上舉、外展和肘關節伸展、屈伸等訓練,給予患者手部和眼部協調訓練等[6]。②肢體按摩治療:于患者患側肌肉處相關醫務人員做向心性按摩運動,按摩患者的各個關節,相關醫務人員需要確保動作準確、緩慢且輕柔[7]。③穴位按摩治療:從患者的印堂兩側開始,沿著患者眉弓逐漸過渡到患者的太陽穴,從印堂開始,沿著患者鼻翼兩側經由患者的迎香穴和顴骨一直到兩耳,進行反復性的按摩,對于患者面部重要部位,相關醫務人員需采取拇指,稍稍用力對患者展開按摩[8]。
采取SF-36量表評價兩組生活質量,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采取 Fugl-Meyer(FMA)評分系統評估兩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分別記錄兩組患者上下肢在治療前后的FMA評分,分值為0-100分,分數與運動功能成正比。評估兩組治療效果,顯效為患者的偏癱、疼痛等癥狀大體消失,神經系統功能有明顯改善,且患者能夠正常生活和行動;有效為患者的偏癱、疼痛等癥狀有所好轉,神經系統功能有所恢復,且患者能夠自主活動,但日常生活尚不能自理;無效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神經系統功能無明顯變化,患者不能自主活動,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治療有效率。
與參照組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相比,研究組均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治療前兩組的上肢FMA評分和下肢FMA評分均基本一致且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上肢FMA評分和下肢FMA評分均高于參照組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與參照組治療有效率相比,研究組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 (P<0.05)。詳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中風偏癱是臨床上非常多發的一項臨床癥狀,臨床上致使該病癥發生的病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常見的有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先天性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情緒不佳、過度勞累、服藥不當、過度勞累、氣候變化等,根據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臨床上常將中風偏癱劃分為輕偏癱、痙攣性偏癱、弛緩性偏癱和意識障礙性偏癱四種類型,給患者的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均產生了非常嚴重地影響[9]。
針灸治療是中風偏癱患者目前常見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該方式通過對患者的相對應的穴位進行刺激,穴位主要涵蓋患者的上下肢、頸部和頭部,可以對患者的血液流動力進行改善,可以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可以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顯著改善;同時聯合以康復醫學治療,根據患者實際癥狀,為患者展開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綜合性的康復治療方法,以此提升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有助于取得更顯著的臨床療效,二者結合治療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1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與參照組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高(P<0.05);治療前兩組的上肢FMA評分和下肢FMA評分均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上肢FMA評分和下肢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與參照組治療有效率相比,研究組明顯偏高(P<0.05)。說明針灸與康復醫學結合治療的應用有利于優化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有利于促進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的提升。
綜上所述,給予中風偏癱患者針灸與康復醫學結合治療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能夠顯著提升臨床療效,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