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嬋,許麗,江梅娣
(云浮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廣東 云浮)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狀瘤病毒(HPV)感染造成的上皮增生性病變,是臨床上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之一,近幾年該疾病發病率不斷升高[1]。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升,該疾病治療方法不斷改善,其治療有效率也不斷提高。但因該疾病主要經性傳播,人們常將尖銳濕疣患者與不道德的行為聯系在一起,患者需要面對社會、家庭、疾病等多方面的壓力,導致患者消極對待治療,治療效果不佳[2]。2020年1月至6月,我院開展同伴教育活動,促進患者積極治療,減少發病率,現對6個月同伴教育干預的效果進行分析,為同伴教育模式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詳細報告見下文。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尖銳濕疣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同伴教育干預前后分為兩階段,其中男42例,女66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5.6±2.1)歲。所有研究對象基本信息對比無顯著差別(P>0.05),存在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思維清晰,能進行有效溝通;且經告知后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相關文件。
1.2.1 同伴教育干預前
2019年1月至12月所以患者僅接受常規健康教育,醫護人員耐性、溫和的與患者溝通,對患者進行尖銳濕疣疾病相關教育,向患者講解發病原因、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等;告知患者要保證充足是睡眠時間及營養,告知患者要多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提高治療效果,預防疾病復發,尊重并保護患者的隱私。面對患者懷疑、害怕等不良情緒,醫護人員要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信任,進而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
1.2.2 同伴教育干預后
2020年1月至6月所以患者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增加同伴教育,(1)建立同伴教育小組,建立以護士為主導的尖銳濕疣疾病同伴教育小組,選擇1為責任護士,并從醫護人員及患者舉薦的人中選擇2~3位性格開朗、積極向上,溝通能力、組織能力良好的尖銳濕疣患者,由我院皮膚科專家醫生對小組成員進行疾病相關的培訓并進行考核,培訓內容包括:尖銳濕疣疾病發病、治療方式、治療方法、健康教育、同伴教育方法等,以期提高小組成員對該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好對患者進行相關教育。(2)實施過程:為保證患者隱私,小組成員可以在微信、QQ平臺上建立同伴群,患者可以自愿加入,并可以邀請專家醫生入群,每天定時為患者發生尖銳濕疣疾病相關知識,并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詳細的解答;鼓勵同伴之間相互交流、討論病情發展情況、用藥情況、飲食情況、心理狀態等,小組成員要積極引導患者的參與度;通過查看患者群內的信息,了解病人各項情況,對患者心理狀態及治療情況進行評估,并及時對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進行糾正與疏導。小組成員可以定期開展疾病宣傳講座,收集尖銳濕疣疾病相關資料,制作宣傳手冊,發送給患者;可以邀請治療配合度高,且恢復良好的患者,為群內患者分析自身治療經驗等,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重視度;讓患者了解尖銳濕疣的傳播途徑,告知患者戴避孕套僅是降低疾病感染幾率,并非100%有效,間接接觸到病毒也可能導致感染,故在疾病治愈前一定要禁止性生活。(3)調查問卷:在同伴教育開始后每月對患者治療情況、用藥情況、疾病知識掌握度等進行相關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對患者知識薄弱的地方,進行針對性教育,糾正患者錯誤的認知,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
(1)對比同伴教育干預前后尖銳濕疣疾病發病率。(2)對比兩組護理前后主動服藥、運動、飲食控制、定期檢查、自我監測等遵醫行為。
將數據納入SPSS 22.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χ2檢驗,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男性發病率35.19%,女性發病率53.70%,總發病率79.63%;干預后男性發病率3.70%,女性發病率7.41%,總發病率11.11%,同伴教育干預后發病率明顯低于干預前,差異較大 (P<0.05),見表 1。
干預后病人主動服藥、主動運動、飲食控制等遵醫行為明顯高于干預前病人,差異較大(P<0.05),如表2。

表1 同伴教育干預前后發病率對比[n(%)]

表2 病人干預前后遵醫行為的對比[n(%)]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是HPV6、11、16、18型與本病有關的患者有不潔性接觸史,有配偶感染史或間接感染史,其主要癥狀為在生殖器、會陰或肛門周圍出現乳頭狀、雞冠狀或菜花狀高起的贅生物,組織病理學檢查見假上皮瘤樣增生,顆粒層和棘細胞上部有明顯的空泡變性[3]。該疾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與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發病率更高。避孕套雖然對防護該病具有一定作用,但也只是降低感染幾率,并不能100%有效地阻止該病的傳播。這是因為該病不僅可以通過性傳播,還可以通過間接接觸病毒造成感染。如果與尖銳濕疣患者有性接觸,即使帶了避孕套,仍然有可能接觸到對方的優體或者病毒,從而導致感染。故此在尖銳濕疣疾病治愈之前一定要避免性生活。該疾病有效治療方法很多,包括手術切除、激光、藥物治療等,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并且人們認為該疾病是由于不道德的性行為傳染,因此患者面對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壓力,不僅給經濟帶來負擔,還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4]。因此,有效的教育干預非常重要,常規健康教育僅通過醫護人員向患者講解治療方法、疾病相關知識等,但該疾病患者普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如對醫生及治療效果的懷疑、內疚等,常規健康教育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
同伴教育干預模式讓具有相同疾病或共同語言的患者一起分享病情恢復程度、治療效果等,讓患者更能感同身受,進而促進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尖銳濕疣疾病發病率。同伴教育通過讓患者自己舉薦同伴加入同伴教育小組,能促進患者感同身受,進而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患者遵醫行為的改善;讓一群有相同經歷、相同疾病的患者相互交流,能促進患者治療積極性,提高患者自我監控能力[5]。同伴教育具有容易溝通、提高患者認同感與安全感等優勢,對提高患者預防尖銳濕疣疾病傳染知識,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遵醫行為,促進患者恢復,具有重要作用[6]。研究發現:同伴教育干預后總發病率顯著低于干預前總發病率,差異較大(P<0.05);干預后病人遵醫行為明顯高于干預前,差異較大(P<0.05)。由此可見,同伴教育能降低該疾病發病率,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進而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同伴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健康教育模式。
綜上所述,同伴教育干預應用于皮膚性病科尖銳濕疣患者治療中,能有效減少發病率,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加快患者身體康復,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