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皮膚病防治院,江蘇 淮安)
下肢靜脈曲張,在血管外科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我們常說的下肢靜脈曲張,臨床上主要是指大隱靜脈曲張[1]。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病部位是下肢,并且是靜脈系統發病,導致血管發生了扭曲和擴張,一般是就是下肢淺表靜脈發生擴張、扭曲成團狀,因為它的形狀更像蚯蚓,因此又稱蚯蚓腿[2]。據統計,在正常人群里面,年滿18歲以上,下肢靜脈曲張其發病率可以占到2%-7%[3]。對于下肢靜脈曲張要及時進行治療,否則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本研究分析對下肢靜脈曲張使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聯合腔內激光治療的效果。
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選3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編號隨機分組,15例研究組,男8例,女7例,病程0.3-3年,AVE(1.23±0.33)年,41-82 歲,AVE(61.95±8.93)歲。15 例對照組,男9例,女6例,病程0.3-3年,AVE(1.38±0.34)年,41-82歲,AVE(62.06±9.06)歲。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可比(P>0.05),簽署同意書,倫理批準,納入:均符合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標準,配合研究。排除:不配合研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造血、凝血功能障礙,其它血管病變。
對照組: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患者腰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仰臥位在腹股溝韌帶下行5-7厘米長的斜切口,以卵圓窩為中點。分別結扎旋髂淺靜脈、腹壁淺靜脈、陰部外靜脈和股內外側靜脈。結扎大隱靜脈,慢慢拔出剝離導絲,徹底剝除大隱靜脈,止血并縫合。
研究組: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與對照組一致,腔內激光,將橢圓窩定位于腹股溝韌帶下,確定大隱靜脈的位置,切斷距大隱靜脈約1cm處的大隱靜脈,結扎近端,在內踝處進行套管針穿刺,到達主隱靜脈后拔出套管導絲,插入激光光纖,借助紅外光,使光纖前端到達大腿根部大隱靜脈的斷端,功率為12w,脈沖時間和脈沖間隔為1s。同時以0.7 cm/s左右的速度同步拉動導管和光纖。
對兩組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疼痛、下肢酸脹、肺栓塞、感染、靜脈炎),復發率進行對比,并評價兩組生活質量。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P<0.05),見表1。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疼痛、下肢酸脹、肺栓塞、感染、靜脈炎等并發癥13.33%和復發率0%低(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患者并發癥和復發率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組別 n 社會功能(分) 心理功能(分) 生理功能(分) 病情狀況(分)研究組 15 74.68±8.62 73.85±6.82 74.35±6.85 74.86±6.13對照組 15 63.19±9.15 62.85±7.84 63.62±6.71 64.18±7.52 t 3.5400 4.0999 4.3339 4.2634 P 0.0014 0.0003 0.0002 0.0002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生活質量:心理功能(73.85±6.82)分、病情狀況(74.86±6.13)分、生理功能(74.35±6.85)分、社會功能 (74.68±8.62)分高 (P<0.05),見表 3。
下肢靜脈曲張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原因是靜脈瓣未完全閉合,或長時間站立導致血液回流受阻,這是靜脈曲張常見的病理生理基礎[4]。同時,由于長期靜脈曲張,外周血容易長期滯留在靜脈中,導致下肢靜脈炎的發生,患者往往出現下肢血管腫脹、疼痛甚至下肢腫脹的方向[5]。下肢靜脈曲張是血管外科最常見的疾病,指血管和靜脈老化,血流緩慢,靜脈壁變薄,瓣膜變薄,導致靜脈曲折擴張[6]。在中老年人身上很常見,靜脈曲張的發病率很高,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最重要的是腿部腫脹,腿癢,皮膚變黑,還會影響肢體行動功能[7]。及時的進行治療可以促進病情的康復。
本次研究中,使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聯合腔內激光治療,并發癥13.33%和復發率0%,心理功能(73.85±6.82)分、病情狀況(74.86±6.13)分、生理功能(74.35±6.85)分、社會功能(74.68±8.62)分,治療總有效率93.33%。證明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聯合腔內激光治療,安全可靠,復發率低,治療效果顯著,且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的大隱靜脈曲張手術需要進行高位結扎,結扎部位較深靜脈較近,且手術及術后制動,也是深靜脈血栓生成的危險因素,且術后并發癥較多[8]。腔內激光治療可以彌補傳統手術的不足,研究發現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創傷小,手術時間短,下肢外露部分無手術切口疤痕,不影響下肢美觀,因此,靜脈內激光治療擴大了傳統手術的適應癥。本研究證明腔內激光治療可減輕并發癥,降低復發率,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下肢靜脈曲張使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聯合腔內激光治療,并發癥低,復發率低,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較高,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