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佳
(太原市中醫院綜合科(腫瘤科),山西 太原)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工作、生活、學習節奏的加快,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不僅僅局限于傳染性疾病,因心理問題、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等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并引起與之相關的臨床癥狀或體征,也是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又稱為生活方式病[1]。惡性腫瘤是引起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快餐文化的快速發展,飲食結構發生改變,使胃癌、直腸癌死亡率居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率第3、4位,患者數量逐年增加[2],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臨床研究發現, 5%-10%惡性腫瘤的發生主要與遺傳相關,其余則是與患者生活方式、環境污染及感染等因素相關[3]。而改善生活方式是世界公認的癌癥預防手段,個人的健康行為對健康威脅的預防和應對尤其重要;研究發現良好的健康行為對惡性腫瘤的預后即生存期限的延長有重要意義[4]。臨床胃腸癌主要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聯合術后化療為主,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與腫瘤難以治愈、復發等有關,在軀體、心理、社會等方面均有所下降。
本次研究選擇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胃腸癌手術治療患者135例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35份,有效問卷133份,占98.51%;對患者一般資料、健康行為和生活質量進行調查,并分析其間相關性,探討與分析胃腸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現狀和健康行為水平。
本次研究選擇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胃腸癌手術治療患者135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手術后經病例檢查證實為胃癌或腸癌者[5];②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軀體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術后有嚴重并發癥、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史;②孕婦及哺乳期女性。
本研究主要使用問卷調查表,工作人員首先接受統一的培訓,統一向患者介紹和解釋問卷的詳細填寫方法、注意事項等,發放后由患者自行填寫,當場交回。問卷主要包括三方面:一般資料,健康行為和生活質量。一般資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工作性質、婚姻狀態、病程、術后恢復時間;根據中文版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 Ⅱ[6],共6個維度52個條目,對健康促進行為水平進行測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促進健康和保持健康的行為,其中運動維度和壓力應對維度各8個條目,人際支持、營養、自我實現和健康責任維度各9個條目;根據得分情況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差四個等級。應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核心量表中文版EORTCQLQ-C30評價患者生活質量,主要包括30個條目,共有6個單一癥狀領域、5個功能領域、3個癥狀領域和總體健康狀況量表(該表為單一領域)。該量表比較需先將各領域得分比較后采用極差化方法線性變換后得出標準化得分SS,總體健康狀況領域和功能領域得分越高說明問題或癥狀越多,患者生活質量越差;反之,總體健康狀況領域和功能領域得分越低說明問題或癥狀越少,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以防誤差,本次研究采用Epidata3.0對所有數據進行雙人錄入;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一步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相關分析應用Pearson相關分析分析,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意義。
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135份,有效問卷133份,占98.51%;胃腸癌術后患者基本資料如表1所示。
調查顯示患者健康行為總分128.75±16.23,健康行為總體為中等水平,其中優秀(6.45%)、良好(37.10%)、一般(42.74%)、差(13.71%),具體結果,見表2;健康行為各維度分數從高到低排列順序如下:營養、人際支持、健康責任、自我實現和壓力應對及運動,如表3所示。
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現狀顯示整體生活質量平均得分低于參考值,功能領域中軀體功能平均得分高于參考值,其他如角色、認知、情緒及社會功能平均得分低于參考值;癥狀領域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瀉、疲勞、疼痛、經濟困難平均得分高于參考值,如表4所示。
相關分析顯示,功能領域與健康行為中健康行為總分、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應對和運動為正相關關系(P<0.05);癥狀領域與健康行為總分、自我實現、壓力應對、健康責任和營養為負相關關系(P<0.05);整體生活質量與健康行為總分、自我實現、壓力應對、人際支持和運動為正相關關系 (P<0.05)。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分析

表2 患者健康行為水平和各維度等級情況(n,%)

表3 患者健康行為得分情況
惡性腫瘤病因迄今未明確,但對發病的危險因素已有深入了解,但對癌癥患者健康行為的研究還未深入。李伍研究[7]通過統計整理胃腸癌手術患者的相關資料,發現患者健康行為得分越高,生活質量整體性和功能也就越好。李鐵軍[8]研究表明癌癥患者生活方式可能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整體性的護理方式。癌癥患者術后生存時間及生活質量與術后的健康行為有明顯關系,通過探討分析患者生活質量與健康行為的關系,健康行為是預防和保護性行為,可有針對性指導患者接受和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生活中的不良習慣,目前改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預防癌癥手段,對患者生活質量和預后有重要意義。

表4 患者生活質量分析

表5 健康行為與生活質量相關性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壓力的增加、快餐文化的影響、飲食結構的改變,胃腸癌患者數量逐年增加,目前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包括化學治療、生物靶向治療以及放射治療等,治療過程存在創傷,術后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擔憂惡性腫瘤復發和轉移存在一定的焦慮不安情緒,壓力明顯,患者對壓力的應對能力較弱,患者手術創傷和腫瘤引起的體力水平降低有關。術后患者可通過適當的鍛煉、合理的運動可提升患者健康行為。本次研究表明,患者生活質量整體水平處于較低的水平,患者術后創傷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疲憊、腹瀉等是化療常見的并發癥,
而經濟困難的患者無法承擔高額的費用,加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心里負擔,患者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降低患者正常生活質量。功能領域與為健康行為總分、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應對和運動為正相關關系,說明通過對社會資源合理的應用可減輕壓力水平、疏導不良情緒提升生活質量,即健康行為可提升生活質量;現臨床運動被作為一種非藥物性手段,應用于癌癥患者提升生活治療和改善健康質量,運動水平越高說明患者健康狀況好;結果中負相關關系提示疼痛和疲勞得分越低,身體狀況和生活質量則越好;其中疲乏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臨床治療多通過按摩、放松鍛煉緩解,亦可通過提升患者人際支持即壓力應對達到效果。
本研究通過對胃腸癌患者問卷調查,對胃腸癌術后患者健康行為和生活質量調查分析,患者整體生活質量為中等水平,部分健康行為水平較低,臨床需通過改善健康行為以提升生活質量,積極良好的健康行為可改善患者癥狀及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