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迪,王寶山
(天津市寶坻區氣象局 天津 301800)
農業生產同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農業生產中及時精準提供氣象信息可有效提高經濟收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降雨等自然資源,完善氣象服務體系,幫助農業生產抵御惡劣災害[1]。天津市寶坻區是我國華北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耕作。如今,伴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寶坻區已成為水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已經居于天津市首位。本文以寶坻區為例,探究農業生產中的氣象服務需求,分析如何借助氣象精準服務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
“有產無產在于水,產多產少在于肥”,水是農業的生命[2]。天氣直接關系著水資源,了解把握農業生產期的氣象直接關系著農業生產,合理應用降雨資源有利于獲取更高的農業收益,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意見提出,要提高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強化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因為預知天氣的變化對農民而言十分重要,可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面臨的現實問題[3],寶坻區氣象局旨在通過氣象精準服務為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提供支持。
農業種植地的土壤均衡狀態與周圍自然環境是保障農業順利生產的關鍵前提,農民勞作數月,若是遇到天災人禍將會造成極大損失甚至顆粒無收。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自然條件,易于發生洪澇災害的時間也有所不同,需要研究可行的洪澇治理方法,否則人們的生命安全、農業種植地的根基都有可能受到影響[4]。在農業生產中合理應用農業氣象精準服務,氣象人員可通過精細化網格預報所顯示的預報信息綜合判斷近期降水情況,土壤含水量,環境風向、風速及中長期降水趨勢等氣象信息。若是預判到降水量較大或是降水強度極大,氣象服務人員應通知農民及時采取防范措施,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現象越發嚴重,天災對人們的生活和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旱災會嚴重影響農業的生產安全。我國屬于農業大國,但是如今仍然無法擺脫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如果長期缺少水資源的灌溉補給,其生長狀態與基礎產量都會受到影響。在農業安全生產治理期間,氣象人員可通過精細化網格預報查詢近期的天氣情況,若是檢查到長期降水量少且降水強度弱的情況,同樣應通知農民及時做好防范,準備抗旱,盡可能減少長時間干旱對農田造成的影響。寶坻區為溫帶季風氣候區,冷暖干濕差異十分明顯,氣象災害主要包括旱、澇、大霧等,尤其是春旱問題較為突出。近些年來,寶坻區一直積極建設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尤其是通過鄉鎮預警“大喇叭”直接向農民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有效地增強了農村的防災減災能力。
農業氣象精準服務不僅關系著農產品的生產數量,還關系到農產品的品質。比如寶坻區已經將“津寶歡喜米”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寶坻區歡喜莊稻米的氣候品質評價工作。研究結果顯示,水稻灌漿期內寶坻區氣溫、降水、光照等氣象條件良好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品質,使該種稻米營養均衡、口感好。進行氣候品質評價工作能夠明確影響農作物生產的氣候因素,讓相關人員更具針對性地實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引導農民科學利用氣象資源進行種植,提升農作物的 品質。
靶向農業氣象服務為農業種植提供預測服務,為農民提供及時且精準的數據信息。想要提高氣象服務工作的質量,首先需要提高氣象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提升其職業素養[5]。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農業生產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氣象信息數據需要體現精準、及時、針對性的特點,借助氣象服務的優勢能夠確保農業生產平穩發展。氣象工作人員應當認識到氣象信息同農業生產間的關系,增強自身責任意識,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寶坻區如今已經建設了20多套區域自動氣象站,鄉鎮街范圍全面覆蓋,同時建有國家基本氣象站、土壤水分觀測站等,具備一定的農業氣象監測能力,可實現農作物生長期全程氣象要素條件監測。氣象設備的升級優化直接關系到氣象信息預測、預警的精準性,氣象工作人員應定期檢查相關設備,對其進行監測和維護,及時更新、升級。
當前,我國科技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科學技術普遍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推動社會各行業的發展與變革。農業生產也需順應社會發展潮流,轉變傳統發展觀念,樹立改革、創新的發展理念。農業生產中應重視氣象服務的價值,同時還應加強對氣象信息的研究。氣象信息能夠使農民更為明確地把握環境的變化,精準及時的氣象信息服務可提高農業產量并減少種植成本,可使農民的收益平穩增加[6]。寶坻區的氣象人員可查詢寶坻區氣象局60余年的氣象資料數據,將寶坻區的農業氣象災害性天氣記錄進行整理分析,實地調研各種氣象災害對寶坻區水稻的影響程度,建立相關數據庫,錄入災害數據與分析結果,明確氣象災害指標與各類災害性天氣影響閾值,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的針對性與精準性。
氣象部門定期開展培訓活動,提高氣象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責任意識與職業素養,讓氣象工作人員能夠以積極的狀態完成工作[7]。氣象部門積極聯合相關產業部門,尤其是林業、水利等重要部門,構建聯動體制,實現農業生產數據信息資源的共享,確保農民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得到精準及時的氣象信息數據。寶坻區相關部門可考慮開展災害性天氣農業氣象保險服務,減少農民因為災害性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一些農民與合作社已經針對農作物進行了投保,若是遇到災害性天氣造成經濟損失可啟動申報保險賠償流程,其中氣象災害實況證明開具是申報的重要環節。災害性天氣的實況數據是否達到申報標準決定著保險能否賠償成功,氣象部門需盡可能在災害性天氣實況數據的保存與查詢提取方面,最大程度為農民提供便利。
盡管氣象信息服務可幫助農民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因為我國地勢廣闊、地區發展差異大等原因,氣象服務體系尚未完善。氣象部門應建立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制,將環境實驗與環境勘測作為基礎完成氣象信息服務工作計劃[8]。同時,氣象部門還應重視建立健全農業生產預測預警體制,將氣象危害監測體系作為基礎,提升氣象服務工作水平,為農業生產的平穩發展提供保障。通過對寶坻區水稻的關鍵生育期實施模型模擬,研究各種災害性天氣對水稻的影響閾值,將其同寶坻區監測站網數據與格點化預報結論相結合,進而實現水稻生長發育的實時監測與災害性天氣實時預報預警,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社會發展至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升,對農業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怎樣科學應用農業氣象精準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成為相關人員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例如,寶坻區想要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應充分考慮寶坻區特色作物適宜的生長條件及天氣條件影響,格點化預報,建立符合本地農作物病蟲害模型和作物發育期模型, 適當采納專家農事生產建議,完善相應的災害防御 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