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妍,潘淑杰,苑 超,郭 佳
(1. 天津市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 天津 300074;2. 天津市氣象服務中心 天津 300074;3. 天津市祥云氣象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天津 300074)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受復雜的地質構造、多變的氣象、不良的地形地貌等條件的影響,是一個集地震、滑坡、臺風、暴雨、冰雹、洪澇、干旱、沙塵暴等眾多自然災害頻發且破壞巨大的國家[1]。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時強調,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要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要求預防為主,綜合減災,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工程[2]。因此,做好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工作,對于降低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天津市委、市政府對防災減災科普教育越來越重視,市政府在《天津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要求:要將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在校學生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教育,推動有條件的區和部門建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和網絡教育平臺,經常性地開展防災避險應急演練,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每年,各有關部門充分利用防災減災日、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機會,組織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并全年對外開放科普基地,為市民提供更多接觸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途徑。
防災減災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依靠災害教育與安全文化的發展。災害教育可以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并提高防災減災技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進而培育安全文化。此外,災害教育可以喚醒公眾對防災減災工作的理解、支持與參與[3]。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國將每年的5月12日確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向社會普及防災減災知識。但是在宣傳、動員全社會參與方面還缺乏有效手段與機制,防災減災宣傳思想陳舊,形式單一,基本仍然按常規的科普方法進行一般性的宣傳與普及[4]。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工作已具備一定成效和規模,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防災減災科普宣傳資源較為分散,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科普教育能力依然有限。目前,天津各涉災部門有各自科普教育方向和內容、專家隊伍、場館等資源,維持著相對獨立的組織局面,科普合力發揮不夠,影響范圍不足。
二是科普教育多為一陣子活動,缺乏常態化機制,僅利用相關紀念日開展科普活動,常態化、連續性的科普教育機制尚不成熟,科普宣傳內容缺乏連貫性,公眾雖有參與熱情,但所獲取的科普知識量仍無從考量。
三是科普教育形式多以單向灌輸為主,信息化手段利用不足,缺乏參與性和互動性。科普教育以線下參觀、講座、發傳單等傳統形式為主,科普活動的趣味性、互動性不強,缺乏信息反饋機制,實操演練、模擬訓練較少,科普知識轉化防范措施程度無從檢驗。
四是科普教育對社會資源的應用不足。科普教育活動多為各部門和行業的業務或科研人員兼職,對社會志愿者、業務工作者等資源利用率不高,施教人群有待進一步延伸。
應打破部門間、專業間以及行業間“壁壘”,高效整合應急、氣象、地震、消防、防汛等多領域、多部門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資源,建立共同參與的“宣、教、培”一體化科普教育模式。即多部門利用各自媒體資源聯合開展宣傳,擴大影響力和覆蓋范圍;整合各自領域的科普教育專家資源,聯合舉辦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科普教育活動,將科普知識送進學校、社區、農村、企業等;聯合建立科普教育專家智囊團隊,并培養更多經驗豐富的科普教育講師。
要大膽開展科普教育形式的創新,打破講座、課程、發放傳單等“單項灌輸型”科普形式,打造有教育、有互動、有檢驗的“多管齊下”新模式。例如,可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沉浸式”科普教育場景,利用現有資源舉辦“實戰型”防災避險模擬訓練,也可以通過知識競賽、情景劇展演、科普產品制作等方式,加強科普教育的互動特質。
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型事業,應注重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特別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基層群眾和企事業單位安全管理人員等作用,組建防災減災科普志愿隊伍,對符合條件的統一進行備案,營造良好的培育發展氛圍。
自2016年開始,天津市氣象局與應急、地震、消防、防汛、教育等多部門聯合打造“應急之星”防災減災科普教育系列活動,建立了集“線上知識答題、線下知識競賽、線下科普講座、防災模擬實訓、創意短視頻拍攝、科普情景劇展演”多種形式于一體的科普教育品牌,建立起包括600余條綜合減災科普知識的數據庫,累計開展各類科普教育活動50余場,分別覆蓋大學生、中學生、企業職工等群體超過20萬人,20余家媒體參與宣傳報道,使科普教育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應急之星”活動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不僅有講座、競賽,還設置了火災逃生、海上救援、醫療急救等模擬演練,舉辦了科普劇展演、防災減災短視頻拍攝等活動,以多種形式激發參與者熱情,并實現對參與者知識掌握程度的評估,最終達到對災害防御的科普教育目的。通過“應急之星”活動,多部門聯合聘請天津大學防災減災醫療研究院院長、原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隊隊長侯世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氣象專家朱定真,前中國女排隊員、天津市政協委員魏秋月等在科技界、體育界、文藝界有一定影響力的社會公眾人物擔任天津市防災減災形象大使,為傳播防災減災知識貢獻力量。2020年2月,形象大使錄制“疫情防控 從我做起”短視頻,經“天津預警發布”官方微博發布之后掀起網絡轉發熱潮;2020年5月,魏秋月參加全市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線上直播活動,吸引數萬人在線觀看;2021年3月,童謠參加世界氣象日線上科普直播活動,帶領網友深入了解氣象知識,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天津總站、新華網天津頻道直播,受眾達181萬人次。
通過“應急之星”活動,多部門建立起全市首個防災減災科技志愿服務隊,目前該服務隊已擁有不同領域專家、學校老師、學生等80余人,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傳播防災減災知識,擴大科普教育影響力。
整合多部門資源和優勢,打造“多災種合一”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新模式,對形成科普教育合力、擴大影響力、降低各部門參與成本等具有重要作用,能進一步推動各類突發事件應急聯動機制建設和災害防御科普宣傳。下一步應該以此為切入口,多部門建立常態化聯動協同機制,持續開展面向社會不同群體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活動,不斷豐富形勢和途徑,鼓勵更多人參與其中,營造全民共同參與防災減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