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華 周貴蘭 肖光光
糖尿病在我國臨床具有極高的發病率,而較多無癥狀患者在健康體檢后才首次確診,導致其確診后的糖尿病認知度較低,進而影響相關行為,發生血糖控制不佳及相關并發癥,因此對體檢后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進行相關方面的健康管理及護理干預極為重要[1-2]。臨床中既往對于檢后糖尿病管理干預的研究雖可見,但是存在研究面較窄及研究細致性欠缺等不足。因此本研究就檢后健康管理聯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干預作用進行細致觀察探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本院體檢后60例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為對照組。另選取2019年4月-2020年3月于本院體檢后60例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的確診標準;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患者對課題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能正常交流、有完全行為能力。排除標準:糖尿病嚴重并發癥;嚴重心、肺、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和哺乳期、妊娠期婦女;由于智力或行為障礙不能給予充分知情同意;未能全程配合隨訪及調查。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包括告知患者糖尿病危害、指導飲食及行為等。觀察組給予檢后健康管理聯合護理干預,即體檢中心與臨床科室聯動形成的糖尿病慢病管理方法。首先對患者進行分類,(1)只需健康指導者。由體檢中心內部專家團隊進行健康宣教,包括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指導;指導培訓患者及家屬如何使用血糖儀監測血糖;幫助有不良情緒患者積極進行心理疏導。護理人員與體檢中心專家團隊進行細致溝通,根據其制定的措施進行針對性護理措施的制定及實施,主要為強調糖尿病危害及控制的必要性,提升患者日常血糖檢測、良好飲食行為習慣的保持及血糖治療控制的重視性,使其形成正確認知及規律習慣,同時對患者進行不定期的電話隨訪等措施,采用互聯網和移動智能終端技術指導其形成良好的治療、鍛煉、飲食等習慣。(2)需要就醫者。網絡報送醫務科,經檢后健康管理路徑由內分泌科臨床醫師進行糖尿病慢病管理工作,護理人員遵醫囑積極配合護理干預,并制定個性化細節護理措施,根據血糖控制情況實時改進護理措施。積極評估患者對于疾病的重視程度及認知度,并根據其重視程度及認知度進行不同程度的認知干預。對上述兩類情況的患者均進行持續網絡化全面干預。首先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干預情況及血糖控制情況等進行綜合評估,建立健康檔案。采用網絡化管理方式對檔案進行細致分析,進行針對性護理及自我管理措施制定與實施。出院后進行定期跟蹤,采用微信、QQ等溝通聯系方式掌握患者情況,并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情況適時調整相關管理計劃,通過各類溝通渠道宣教相關健康知識、遠程指導及監督患者的自我管理。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生存質量。于干預前及干預1、3個月后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進行評估,本量表分別包括27個評估問題,每個問題的評分范圍為1~5分,對生理(12個條目)、心理/精神(8個條目)、社會關系(4個條目)及治療(3個條目)四個維度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糖尿病相關生存質量越差[3]。(2)疾病認知度。于干預前及干預1、3個月后采用密西根糖尿病知識測試問卷(DKT)進行評估,本問卷包括23個評估問題,總分最高25分,其中20~25分表示認知度較高,15~19分表示認知度一般,≤14分表示認知度較低[4]。(3)健康信念。于干預前、干預1、3個月后根據陳亞梅[5]的糖尿病健康信念問卷進行評估,本問卷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范圍為1~5分,分別對糖尿病危害、糖尿病治療益處、糖尿病治療害處、糖尿病治療必要性及維護機體健康動機進行評估,每個方面分別包括3、7、2、5、3個條目,以評分越高,表示健康信念越高。(4)血糖指標。于干預前及干預1、3個月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儀及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檢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5)對管理模式的滿意度。干預3個月后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以不記名的形式進行評估,問卷中包括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個選項,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35~65歲,平均(50.3±6.3)歲;文化程度:小學與初中30例,中專與高中20例,大專及以上10例。觀察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33~63歲,平均(50.5±6.0)歲;文化程度:小學與初中31例,中專與高中21例,大專及以上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DSQL量表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3個月后,觀察組DSQL量表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干預前后疾病認知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疾病認知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3個月后,觀察組疾病認知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信念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各項健康信念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3個月后,觀察組各項健康信念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糖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3個月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6 兩組對管理模式的滿意情況比較 觀察組對管理模式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17,P=0.022),見表5。
表1 兩組干預前后DSQL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DSQL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續)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疾病認知度比較 例(%)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信念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信念評分比較[分,()]

表3 (續)

表3 (續)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糖指標比較 例(%)

表4 (續)

表4 (續)

表5 兩組對管理模式的滿意情況比較 例(%)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現持續升高的趨勢,而本病對患者機體多系統器官造成危害,對于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血糖控制的需求較高[6-7]。但較多無癥狀糖尿病患者于健康體檢時才首次確診,因此對于疾病的認知度相對較低,且疾病確診初期心理應激突出,表現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相對突出的情況,而這對疾病的控制極為不利[8-9]。同時上述方面的存在對于疾病治療的順利開展及生存質量的提升均極為不利[10-13]。再者,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信念與其糖尿病治療信心及行為密切相關,與血糖控制及生存質量的提升均有一定的關系,是糖尿病的重點干預方面,也是糖尿病患者需重點提升的方面[14-16]。健康管理作為在慢性病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的一類干預方式,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率不斷提升,檢后健康管理通過體檢中心與臨床科室聯動形成的糖尿病慢病管理方式,來達到患者確診早期即接受全面有效干預的目的,且網絡化的全面干預更有助于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及重視程度[17-18]。
本研究結果顯示,檢后健康管理聯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相對更好,具體表現為干預1、3個月后DSQL量表各項評分及血糖指標均低于常規管理者,疾病認知度、糖尿病健康信念各項評分及對管理模式總滿意率均高于常規管理者。因此認為檢后健康管理聯合護理干預可提升本類患者的疾病認知度與生存質量,對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且對管理模式的滿意度相對更高。原因分析,檢后健康管理聯合護理干預可早期對患者進行全面、科學及針對性的血糖控制干預,因此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且全面的人性化干預有助于生存質量的提升,健康教育對于患者疾病認知度與重視度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升,也為血糖控制奠定了有效基礎[19-22]。
綜上所述,檢后健康管理聯合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顯著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健康信念、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及改善生存質量,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