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鋒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該病癥病變基礎,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西醫療法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或介入性療法、外科手術等方式治療缺血性腦卒中,雖可及時改善臨床癥狀,但患者需長時間服藥,治療依從性受到影響[2-3]。近年來,中醫在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中具有明顯優勢。中醫學將其歸結為“中風”范疇,認為中風為本虛標實證,與氣虛、血瘀間存在聯系,在臨床治療中基于中風之內傷積損、元氣損耗、腦脈瘀滯不同的病因及病機,在益氣活血湯聯合西藥治療中不僅可標本兼顧、雙向調節,還可補中益氣,推動氣血運行[4-5]。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探究對神經功能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11月本院缺血性腦卒中患者96例。(1)診斷標準:西醫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中疾病相關診斷標準[6];經頭顱MRI及CT檢查明確存在梗死病灶;經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明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等。中醫參考《中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氣虛血瘀證辨證標準,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語謇澀;氣短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澀[7]。(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發病時間≤72 h。(3)排除標準:存在腦外傷病史;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對本研藥物敏感;適合急救溶栓或手術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家屬及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國藥準字J20171021,規格:100 mg),1片/次,1次/d;阿托伐他汀鈣[生產廠家:樂普制藥科技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63270,規格:20 mg(按C33H35FN2O5計)],1片/次,1次/d;另將30 mg依達拉奉注射液(生產廠家: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056,規格:20 mL︰30 mg)與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混合后靜脈滴注治療,2次/d。連續治療14 d。(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自擬益氣活血湯治療,組方如下:石菖蒲、白術、赤芍、桃仁、紅花、川芎、桑枝各10 g,當歸12 g,懷牛膝、地龍、豨薟草各15 g,山楂、黃芪、丹參各20 g,雞血藤30 g。將藥物用水煎煮取汁150 mL服用,1劑/d,2次/d。連續服用30 d。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NIHSS評分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1)臨床療效。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治療效果展開評估,基本痊愈:NIHSS評分下降幅度≥90%,無病殘;顯效:NIHSS評分下降46%~89%,病殘程度1~3級;有效: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18%~45%;無效:臨床癥狀與體征均無改善,甚至病情加重[8]。總有效=基本痊愈+顯效+有效。(2)神經功能評分。采用NIHSS評分表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0 d后對患者展開評估,滿分42分(但對于最重的患者,如昏迷四肢癱瘓,因協調運動不配合,計0分,故最高分只有40分)總評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3)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于治療前、治療30 d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雙側頸動脈進行檢查,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另采用超聲積分法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積分進行計算,兩側頸動脈孤立的硬化斑塊最大厚度相加,即斑塊總積分,總積分值越大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女22例,男26例;年齡55~80歲,平均(68.93±3.87)歲;發病時間10~72 h,平均(40.86±3.79)h。對照組女21例,男27例;年齡55~79歲,平均(69.02±3.11)歲;發病時間10~71 h,平均(40.72±3.68)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62,P=0.004),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比治療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MT、斑塊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MT、斑塊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相關研究顯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及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分別為69.44%、84.72%[9-11]。由于頸動脈常受到血流剪切力的作用,導致血管內膜損傷,致使該處血管腔內血流速度較為緩慢,產生湍流,造成脂質沉積而引發粥樣硬化斑塊[12]。由此可見,在臨床治療中需對頸動脈粥樣硬化進行積極干預,通過穩定及消退斑塊,以消除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對患者的影響,達到防治缺血性腦卒中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缺血性腦卒中是在氣虛血瘀的基礎上遇到勞倦、惱怒憂果、氣候驟變等誘因時,因各臟腑陰陽失調引發的血氣紊亂或上逆而造成的血溢腦絡,其中氣虛是導致該病的根源所在,核心在于血瘀。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行受阻、脈絡瘀阻;而長時間血瘀將消耗正氣,加重氣虛癥狀,在氣血相互影響下而發病[13-14]。故在臨床治療中依據該病的致病病機給予益氣活血法治療。益氣活血法理論源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以益氣為治本之法,活血為治標之法,益氣活血相配合,化瘀而不傷正氣,可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NIHSS評分、IMT及斑塊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西藥聯合益氣活血湯治療可獲得較高的臨床效果,減少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IMT及面積,穩定斑塊。他汀類藥物、拜阿司匹林等具有抗血小板及調脂的作用,依達拉奉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聯合使用在降低血脂及穩定斑塊中作用明顯,但易引發消化道等不良反應,從而限制臨床應用[16-17]。而益氣活血湯可氣血兼顧,使得氣機暢達,推動血行,消散脈絡瘀血,濡養經脈。組方中石菖蒲清利開竅;白術及山楂健脾和中;赤芍、桃仁、紅花、桑枝、懷牛膝、地龍、豨薟草、雞血藤均可破血逐瘀、化瘀通絡;黃芪補中益氣、通調經脈;其中川芎及當歸行氣活血、辛散溫通,同時配合丹參可活血補血、祛瘀通絡[18-19]。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參中的丹參酮可促進纖維蛋白原降解,發揮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黃芪中的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神經元凋亡,利于擴張腦部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地龍可改善腦部微循環,并抑制機體內血小板聚集,有效預防血栓;桃仁及紅花中的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黏附及釋放,抑制血小板活化;雞血藤可增加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含量,并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抗血小板聚集[20]。
綜上所述,益氣活血湯聯合西藥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改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指標,利于延緩病情,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