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娜老師:
您好!我今年15歲,父母說我老愛發脾氣,就像五六歲的小孩。面對他們的數落,我要么大發脾氣,要么任性對抗,以至于他們擔心我的精神狀況。我的父母感情一直不好,家庭氣氛陰郁又古怪。媽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我身上,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可我不想讓她管那么多。家里冷言冷語的氛圍,也讓我很煩躁、抓狂。我到底要如何存在?
安心
安心,你好!
在這個家庭中,你似乎被很多問題和謎團“困住”:父母的婚姻為什么出現危機?他們會不會分開?我的情緒和這一切有什么聯系?這些問題的確很沉重,15歲的你正值豆蔻年華,這個時候應該是與同伴嘻哈打鬧、天馬行空的年紀,可你的目光卻還停留在父母身上,大部分精力被消耗在與他們的博弈上,無法聚焦于自己的事情,更談不上探索自己、成長成熟。對此,你很憤怒,愛發脾氣,有時就像個沒長大的孩子。
愛發脾氣是情緒的宣泄,同樣也是一個信號,一個“求救”信號,一個“聽我說”信號。只是很遺憾,你的父母沒聽見,我聽見了。
先看看你父母的現狀吧。他們的婚姻出現危機,情緒狀態都不好,許多問題需要他們自己去解決。而你夾在中間,有意無意地被卷入他們的矛盾中,你沒有了自己,反而承擔了太多他們的負面情緒。失去情感寄托的媽媽把全部精力投注到你身上,也使得你失去了與爸爸溝通連接的機會。
媽媽對你的悉心照顧,也不一定是讓你享受和愉快的,甚至令你窒息。你知道,如果拒絕的話,她便沒有了情感寄托。為了不讓媽媽失望,你只能忍氣吞聲。長此以往,你就只能用暴躁的情緒和叛逆的行為,來表達內心的憤怒和拒絕??雌饋砭褪?,你像小孩子一樣無理取鬧,變成了他們眼中“有病的孩子”。
你“生病”的背后,是在提醒父母,是時候改變了,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都要承擔各自的責任。到這里,我們會發現,其實并不是你病了,而是你的家生了病。
好的家庭并不是沒有問題和危機,關鍵還在于如何去面對和處理,這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表達和溝通。面對母親讓人窒息的“照顧”,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可以照顧我自己,我已經長大了,請您相信我!”
面對父母吵架, 你也可以表達自己的立場:“你們都是我最愛的人,這樣做會讓我很難受。我是孩子,而你們是我的父母、是成年人,我不想夾在中間受氣,我相信你們有處理好自己事情的能力?!?/p>
面對自己的情緒,你還可以向父母求救:“我感覺情緒很不好,我需要你們的幫助,希望你們能傾聽我的真實想法,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帶我去見心理老師。”
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并支持你,當然最好。然而,代溝有時真的是一個鴻溝,父母和你之間可能有很多想法和認知上的差異,他們可能真的無法理解你目前的處境和困擾,這時尋求外部的連接或許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你可以和關系不錯的同學、朋友多聊一聊,把你的煩惱和痛苦傾訴出來,哪怕是和網上的知心朋友聊聊天,他們或許也可以幫你分擔一些家庭給你帶來的“重負”。
你在末尾問:“我要如何存在?”你可能是想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看了上面的文字,是不是清晰一些了?“我要如何存在”其實包含了這個意思:我不想以過去的方式生活,我不想做以前的自己。所以,當你提出這個問題時,就已經開啟了尋找自我的人生之旅。
現在的你風華正茂,在奔赴前程的過程中,難免會轉身看到身后的影子,這個影子就是你的家庭,它有時是清晰分明的,有時又是模糊灰暗的;有時是高大偉岸的,有時又是扭曲變形的。是的,這個影子已經是你身體的一部分,還會伴隨你的終身,我們要做的就是看到它、面對它、接受它。真心祝愿你在探索自己、探索未來的過程中,能體會到家的溫暖,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