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

咖啡館里,一張長條桌上擺著螺絲刀、鉗子和膠布,手邊還有煮好的咖啡和甜點。德國人克萊沃正忙著修理一臺老式收音機。平時,這是一家再普通不過的咖啡館,但每到周末或固定節假日,咖啡館都會邀請修理師傅來“坐鎮”,當然,也會有很多身懷絕技的志愿者自動前來,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維修服務,這就是開遍歐洲的“維修咖啡館”。在“維修咖啡館”,許多被當成垃圾的舊物得以重獲新生,人們也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交到了朋友。
“維修咖啡館”的理念起源于荷蘭,創始人是荷蘭記者普斯特瑪。在參觀了一場循環利用物品展之后,關注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普斯特瑪深受啟發,覺得不能光靠文字宣傳,得做一些實事,比如開辦公益性的修理活動,讓左鄰右舍帶著壞掉的東西與有技術、有經驗的人搭上線。
普斯特瑪表示,活動雖然叫“維修咖啡館”,但場地不一定都在咖啡館,也可以是工作室、社區活動中心或展會上某個閑置的攤子,采取每周或每月一次的方式,由修理達人提前在網上發布預告,方便人們有針對性地攜帶舊物去維修。
讓她沒想到的是,2009年活動在阿姆斯特丹一家咖啡館起步后,“沒花一分錢打廣告”,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打聽他們的消息。普斯特瑪接著成立了“國際維修咖啡館基金會”,并編寫了一本“如何組織維修咖啡館”的指南,提供開放式的資訊和協助,隨后這個概念迅速擴展到全球。如今,35個國家有近1700家維修咖啡館,其中包括美國的75家、加拿大的30家和荷蘭的450家。
維修咖啡館為什么目前幾乎都分部在西歐和北美呢?這是因為在發展中國家,維修店依然普遍存在。但在發達國家,人工成本高昂,有時候買新產品甚至比維修更便宜。雖然很多人對包括電子垃圾在內的各種污染憂心忡忡,也早就意識到了修繕的必要性,可在社區里往往找不到手藝和價格都適合的工人,而維修咖啡館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
與一般人認為修東西就是全身臟兮兮的刻板印象不同,維修咖啡館其實好玩又有創造力。對志愿修理師而言,修理是深入了解一件東西后自然學得的技能,也是帶給他們極大滿足感的創新過程,很多到咖啡廳修東西的客人自己后來也變成了修理師。下次要扔東西之前,也許你可以再想一想,直接丟棄壞掉的東西其實也是個昂貴又失去許多樂趣的笨辦法。
盡管修理師是咖啡館里的中心,但他們不得不承認,只有70%的電子產品能得到維修。那些難以維修的,有些是產品升級帶來的——例如攝像頭越來越多的手機讓維修變得越來越難;而另一些麻煩則是制造商刻意而為,現在的物品沒有以前的結實耐用,廠家也很少附送替換的配件,“壞了就扔”似乎才能為商家創造更大的價值。
同時,與老一輩的節儉相比,現代人對物質的觀念有了極大的轉變,簡單的修理像是修補鞋子、縫補衣服破洞等,在現代生活中越來越少見,廉價的大量生產不斷強化“壞了就扔”這一觀念,修理東西被認為是件過時又沒有必要的事情。但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鄧肯看來,維修咖啡館的風行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實質上它是在對抗“壞了就扔”的消費陋習,鼓勵人們自己動手踐行節儉和環保,讓資源得到循環使用。
在熱愛這一活動的人們眼中,維修咖啡館不僅能修復舊物,倡導環保,還能修復人心。在世界各地的維修咖啡館,你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年輕女子拿著破了洞的包包,請媽媽輩的志愿者幫忙縫補;孫子輩的小朋友帶來壞掉的電動玩具,讓退休的專業人士重新動了起來;白發蒼蒼的老人捧著幾十年前的舊時鐘,請手藝精湛的中年大叔給拾掇拾掇……
修補舊物,能讓幾代人聚精會神于同一件事。在志愿者修理時,客人們往往會坐在他們身旁,一邊聚精會神地看著,一邊和對方聊天,學學維修技巧或是嘮嘮家常。由于修理全部是免費的,很多客人會請修理師喝杯咖啡作為感謝。修理咖啡館為人們創造了交流的機會,讓人們打破隔閡、彼此熟識。
資料來源:《青年參考》《環境與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