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俄羅斯”網站1月3日文章,原題:從這個美國節目看出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是多么膚淺和貧乏,難怪正輸掉經濟戰隨著(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28年超過美國,你會認為(美國)政治家、分析家和評論家至少會嘗試著了解“敵人”,而非制造各種陰謀論。但美國經濟自由項目的國家安全主任盧卡斯·昆斯最近在《國會山報》的熱門節目中談到美中貿易時,卻將其描述為攫取,稱“中國戰略性奪取了我們整個供應鏈。這傷害了美國工人……”節目中人人似乎都在談論一個有趣話題,但他們缺少了一些關鍵東西——對中國的了解。
中國懂得改革與對西方開放將帶來技術革新和生產力發展——但與美國所希望的截然相反。一系列量變不斷出現,但顯然沒被人注意到,直到最近發生質變。美國應對新冠疫情的失敗,使強烈的力量變化變得十分明顯。
在美國,一些人喜歡從(西方)道德角度去討論美中關系變化,比如稱中國是企圖替換美國工人的邪惡代理。這樣做毫無意義。這是政治包裝,而非嚴肅分析。這也許對贏得選舉甚至改變輿論有效,但對改變歷史進程無效。其目的就是制造北京是壞蛋的形象,卻絲毫無助于解決實際情況——中國制度正獲勝的現實。若要談論中國,至少先讀一點有關這個國家的東西。
(作者布拉德利·布蘭肯施普,陳俊安譯)
俄羅斯《消息報》1月4日文章,原題:疫情如何影響對華態度疫情年,一些國家的反華情緒從普通程度上升到政治高度。與疫情無關的一些問題都成為煽動反華情緒的沃土。社會學家巴里·索特曼說:“但所有有關疫情的反華報道——就像從前一樣——并非基于科學,而是基于政治。”
而中方不僅對批評作出回擊,更是向需要幫助的國家提供了真正援助——為他們提供口罩、防護裝備,甚至派出醫療隊。中國愿與世界分享中國疫苗等做法,與美國形成鮮明對照。目前,中國已基本不再關心西方的聒噪,而是專注于改善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俄專家預計,“健康絲路”將在2021年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部分。▲
(作者娜塔利婭·波爾季亞科娃,柳玉鵬譯)
環球時報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