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曾獲得1945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以嚴謹、博學著稱,同時也以挑剔聞名。
泡利對學生要求嚴格。有一回,泡利的學生寫了一篇論文請老師指導。幾天后,學生來問泡利的意見,他竟然因為論文有個別地方不夠完善,而不顧學生有創新的結論和長時間的努力,直接把論文還給他說:“連錯誤都夠不上。”學生聽后傷心地離開了。
泡利不僅對學生這樣,對同行、對前輩同樣不客氣。有一次,意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做完報告后,和泡利等人一起離開會議室。突然,泡利對塞格雷說:“我從來沒有聽過像你這么糟糕的報告。”塞格雷自認為報告做得不錯,看現場聽眾的反響也不錯,冷不丁受到批評,一時不知道怎么應對,便愣在那兒。誰曾想,事情還沒有完。泡利停下腳步,回過頭對同行的瑞士物理學家布瑞斯徹說:“如果是你做報告的話,情況會更加糟糕。當然,你上次在蘇黎士開幕式上所作的報告除外。”這一句話,讓布瑞斯徹臉上也掛不住了。短時間里的兩句話,挑剔的泡利就得罪了兩個人。
因此,當時西方物理學界流行“泡利效應”的笑話,說的是只要泡利在哪里出現,那兒的人不管做理論推導還是實驗操作,就一定會出岔子。可即便這樣,人們還是愿意跟泡利在一起,因為他的敏銳和審慎,使他一眼就能發現錯誤,確實能給學生、同行帶來不小的幫助。難怪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給了泡利很高的評價,稱他是“物理學的良知”。
一般來說,愛挑剔的人追求完美,因此能促使自己或他人進步。從這個角度看,挑剔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但你在挑剔別人之時,必須注意:
第一,挑剔要有理有據。事實勝于雄辯,你的一針見血不能無中生有,要有據可依。
第二,挑剔不應涉及人格等方面。學術上的批評、見解上的否定等,體現的是對真理的追求,不應帶有人身侮辱。
第三,挑剔要注意用語和場合。再正確的見解,也要注意用語和場合,這樣有利于對方接受,減少尷尬。
班上有名同學的成績很不錯,以前很多同學都會找她請教,可是她教人家之前總會說:“你怎么這么笨?這道題這么簡單都做不好。我來告訴你,要這么做……”一段時間后,就再也沒人請教她了。對此,你有什么話想對這名同學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