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方燕, 王聞宇, 金 欣, 牛家嶸, 林 童,4, 朱正濤,5
(1. 天津工業大學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天津 300387; 2. 天津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天津 300387;3. 天津工業大學 省部共建分離膜與膜過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天津 300387; 4. 迪肯大學 前沿纖維研究與創新中心, 澳大利亞 吉朗 VIC3216; 5. 南達科他礦業理工學院, 美國 拉皮德城 SD57701)
皮膚是抵御外來病源、化學物質和不同類型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線。如果皮膚受到傷害,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并發展為慢性和急性感染[1]。理想的載藥敷料應保護皮膚表面,傳遞藥物、控制藥物的釋放速率和時間,誘導組織重塑、縮短恢復期,但傳統的敷料(如繃帶、紗布等)存在無法裝載藥物、不能完全降解、具有黏粘性等缺陷,已逐漸不能滿足人們和環境的需求。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淀粉、殼聚糖等)因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且來源廣泛等優點,已成為載藥外敷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與其他生物材料相比,淀粉除具有上述優點外,其最大的優勢是能被人體吸收而不會產生過敏反應和毒副作用。尤其是作為藥物釋放的理想載體,淀粉以敷料的形式在傷口處傳遞藥物、促進傷口快速愈合。作為藥物釋放的載體,目前淀粉通常是以微球的形式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盡管淀粉載藥微球具有可生物降解性、無抗原性、無毒性、一定的藥物靶向性等優點,但也存在微球的載藥量低,藥物釋放不均勻以及形狀不穩定等因素,限制了其在載藥外敷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納米技術的出現,研究者們開始利用淀粉制備納米纖維。與微球相比,納米纖維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積大等優點[2],這使得營養物、水和氧氣易于運輸到傷口部位,且還可去除滲出物[3]。若將淀粉做成纖維,可進一步得到多種形態,如織物或非織造布等,便于在傷口敷料領域的應用。然而,與其他高聚物相比,淀粉的加工性質更復雜,這主要取決于淀粉的微觀結構和固有特性。淀粉是一種混合物,較高的相對分子質量、半結晶結構以及分子內和分子間存在的大量氫鍵,決定了淀粉難以溶解和熔融[4-6],在加工形成纖維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此外,淀粉也是一種多羥基聚合物,其高度親水性使得載藥納米纖維在藥物釋放時易發生初始爆發釋放(即突釋)。
制備理想的載藥淀粉納米纖維需要解決可紡性和突釋2個問題。對此,研究者們通常采用改性、共混、選擇合適的溶劑等方法,通過降低淀粉的相對分子質量,減少氫鍵的數量,破壞淀粉的半結晶結構來提高可紡性,這有利于淀粉溶液的加工成形;而采用后處理的方式可提高淀粉的耐水性和力學性能,從而改善載藥釋放時出現的突釋現象。基于此,本文主要從淀粉纖維成形及其載藥控釋這2個方面進行綜述,介紹了改性淀粉基纖維、共混淀粉基纖維、純淀粉纖維的制備方法及研究進展,對淀粉納米纖維在載藥外敷領域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進行探討,并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展望。
天然淀粉通常不具有熱塑性,當加熱時淀粉在達到結晶熔點之前就發生了熱降解,故無法直接對天然淀粉進行熔融加工制成纖維[7]。一方面,采用共混等方法,通過降低淀粉的熔點和玻璃化轉變溫度來使之具有熱塑性,從而可通過熔融紡絲制成纖維。Gomes等[8]通過熔融紡絲方法成功制備了纖維直徑約181 μm,且具有多孔結構的淀粉/聚己內酯(PCL)纖維網。另一方面,將淀粉溶解在適當的溶劑中制備淀粉紡絲液,采用濕法紡絲、離心紡絲或靜電紡絲等方法制成淀粉纖維,這也是過去幾十年來研究者們最常使用的方法。Tuzlakoglu等[9]將淀粉/PCL的共混物溶解在氯仿中形成紡絲原液,通過濕法紡絲制得多孔、具有高表面體積比的纖維網。Li 等[10]將支鏈淀粉和土豆淀粉溶解在質量分數為2%的氫氧化鈉中,通過離心紡絲技術成功制備亞微米級的纖維。Jaiturong等[11]以水為溶劑,將不同比例的糯米淀粉和聚乙烯醇(PVA)共混物溶解后獲得紡絲溶液,通過靜電紡絲制備光滑的復合納米纖維。Komur等[12]將淀粉和PCL分別溶解在二甲基亞砜(DMSO)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中,采用同軸靜電紡絲技術成功制得形貌良好的復合納米纖維。
在上述淀粉纖維的制備方法中,靜電紡絲不僅制備工藝簡單,易操作,且制備出的納米纖維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等優點。此外,靜電紡淀粉纖維還可進一步加工得到不同形態,如非織造布或織物等,滿足淀粉在載藥外敷領域的應用,因此,靜電紡絲法制備淀粉纖維也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淀粉的微觀結構和固有特性決定其不是一種良好的成纖聚合物。為使淀粉以纖維或非織造布的形態應用到載藥外敷領域,制備具有較好可紡性的淀粉溶液是最重要的前提。雖然影響淀粉溶液靜電紡絲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高壓電、溶液流速、接收距離、環境溫濕度等,但淀粉紡絲液的性能還是最重要的。其中,聚合物相對分子質量和黏度是決定溶液紡絲行為的關鍵因素,因為其可影響分子鏈纏結,這對于形成連續聚合物溶液噴射而不是射流至關重要。然而,淀粉含有大量氫鍵難以溶解,且相對分子質量較高,從而導致溶液的黏度很難調整到適宜的范圍。圖1示出聚合物紡絲液黏度和可紡性的關系示意圖[3]。可見,紡絲液黏度過低,淀粉分子不會纏結,在靜電紡絲過程中可能形成珠子或液滴;而紡絲液黏度過高,可能會形成射流或局部凝膠化,導致可紡性變差,從而阻礙納米纖維的形成。為使淀粉紡絲液具有較好的可紡性,研究者們通過淀粉改性、共混或高直鏈淀粉制備合適黏度的溶液,從而在靜電紡絲過程中形成淀粉基或純淀粉纖維。本節分別對改性基淀粉纖維、共混淀粉基纖維及純淀粉纖維的成形進行概述。

圖1 聚合物濃度和分子纏結對紡絲液可紡性的影響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influence of polymer concentration and molecular entanglement on spinnability of spinning solution
首先,采用一系列改性方法,如酸化、氧化、酯化、接枝共聚等來改善或克服天然淀粉的固有缺陷,制備適宜黏度的淀粉紡絲液,進而得到性能優異的改性淀粉基纖維。
據報道,通過氧化或酸化改性可增加淀粉的溶解性以及降低相對分子質量[13],使紡絲液黏度調整到適宜范圍,從而具有可紡性。Wang等[14]以過硫酸銨為氧化劑,鹽酸為催化劑,制備了酸氧化馬鈴薯淀粉,然后將其溶解在DMSO中形成紡絲原液。研究發現,酸氧化后的淀粉相對分子質量和黏度降低,具有電可紡性,且在靜電紡絲過程中,通過控制酸氧化淀粉/DMSO溶液的濃度,可得到光滑的納米纖維。
除酸氧化改性外,淀粉還可通過與丙烯腈[15]、聚乳酸(PLA)[16]、丙烯酰胺[17]等發生接枝共聚反應,在提高淀粉溶液可紡性的同時還能改善其力學性能。Sun等[18]通過將淀粉接枝丙烯腈合成淀粉-接枝-聚丙烯腈(St-g-PAN)共聚物,采用靜電紡絲技術成功制備了St-g-PAN納米纖維。結果表明,純淀粉溶液會形成大量珠狀、不連續的纖維;而St-g-PAN 形成的纖維光滑、均勻,直徑更細(0.31 μm), 且無圓形硬塊,這表明接枝會提高淀粉溶液的可紡性。接枝共聚后的納米纖維無細胞毒性,具有良好的耐水性、生物相容性和拉伸強度,可應用在組織工程、制藥、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
在淀粉的改性處理中,酯化也是一種常用的化學方法。在酯化淀粉中,最常使用且應用最廣的是通過乙酰化制備的淀粉乙酸酯(SA)。在乙酰化過程中,淀粉分子上的自由羥基都能被乙酰基取代,從而減少淀粉分子間的氫鍵數量,破壞其結晶結構[19]。Zhou等[20]探究了以離子液體為介質制備靜電紡SA纖維的可能性,成功制得了直徑在幾十至數百納米之間,表面光滑、尺寸均勻的SA超細纖維。Xu等[21]將溶解在水溶性甲酸中的SA溶液進行靜電紡絲,其中甲酸/水(二者體積比為90∶10)平衡了溶劑體系的導電性和蒸發速率,得到了極細直徑的納米纖維。Yang等[22]以DMSO為溶劑,采用靜電紡絲方法制備了SA納米纖維,同時研究了不同取代度和溫度對SA/DMSO溶液黏度的影響發現,隨著取代度的增加或溫度的升高,SA/DMSO溶液的黏度下降,溶解度提高,從而導致在靜電紡絲過程中,低取代度條件下會形成串珠狀纖維,隨著SA取代度的增加,串珠狀結構逐漸消失。此外,關于SA纖維的制備以及其在生物醫學等方面應用的相關報道在一些學者的研究中也可體現[23-24]。
將淀粉與其他性能良好的線性聚合物共混,可克服天然淀粉的缺陷和擴展淀粉基纖維的應用。一般地,第2種聚合物的加入,可減少淀粉溶液中產生的排斥力,有助于促進淀粉分子的纏結,從而提高淀粉溶液的可紡性[3]。
淀粉可與合成或天然高分子共混制備復合納米纖維。如Yusof等[25]通過靜電紡絲法制備了不同體積分數共混的羧甲基淀粉(CMS)/PLA復合納米纖維,同時研究了淀粉濃度對溶液黏度及纖維形貌的影響。其中PLA溶液的質量分數為7%,CMS體積分數分別為PLA的5%、10%、15%、20%。結果表明,混合溶液的黏度隨CMS體積分數的增加而升高,在低CMS體積分數時,能夠得到光滑、均勻、無珠狀,且力學性能良好的納米纖維;而在高CMS體積分數時,納米纖維具有分形性和斷續性,其力學性能也較差。同樣地,在參考文獻[26]報道的制備淀粉/PCL混合物中也可觀察得到相似的結果。隨著淀粉濃度的增加,混合溶液的黏度也增加,從而形成無珠狀、珠狀或均勻的纖維。其中,PCL的加入明顯提高了淀粉溶液的可紡性,當質量分數為15%的淀粉溶液與質量分數為15%的PCL溶液以1∶1的體積比共混時,所制備的靜電紡淀粉/PCL纖維是光滑均勻、無珠狀的。
除上述PCL、PLA外,淀粉還可與PVA共混制備質量分數為10%的紡絲溶液,在泡沫靜電紡絲過程中獲得復合納米纖維。流變學研究表明,隨PVA質量分數的增加,共混溶液的黏度增加,導致大分子鏈的糾纏度增加。當純淀粉或淀粉/PVA的質量比為3∶1時不能形成纖維,只得到微滴。但隨著PVA的增加,其質量比為1∶1、1∶3時,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所制得的纖維表面光滑、直徑均勻。PVA的加入使淀粉具有良好的可紡性和納米纖維形態[27],這與流變學研究一致。Li等[28]通過離心紡絲技術制備淀粉/聚環氧乙烷(PEO)超細纖維,與純淀粉纖維相比,PEO的加入增加了溶液中聚合物鏈的纏結,減少了珠狀纖維的形成,顯著提高了纖維應力和應變。此外,淀粉還可與聚乙烯馬來酸酐[29]、聚乙丙交酯[30]、聚偏氟乙烯[31]、殼聚糖[32]、海藻酸鹽[33]共混以提高淀粉溶液的可紡性,使其能廣泛應用在組織工程、過濾、藥物釋放等方面。
近年來,純淀粉纖維因具有完全降解性,能充分體現淀粉的優異性質而成為國內外公認最具發展前途的淀粉纖維。盡管通過上述改性或共混的方法提高了淀粉溶液的可紡性,成功制得纖維。然而這類淀粉基纖維中非淀粉組分的存在,包括各種添加劑、增塑劑、其他高聚物等,難發揮淀粉可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優勢,因此,制備全淀粉纖維,使其兼顧淀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納米纖維孔隙率高、比表面積大等優點,是將淀粉纖維應用在載藥外敷領域的關鍵。但正如上文所言,淀粉加工成纖很困難,尤其是純淀粉纖維的制備只能通過溶劑法。已經有文獻報道,淀粉可溶解在醋酸[34]、水[35-36]、氫氧化鈉[10]、甲酸、DMSO等溶劑中制得纖維。然而,無論是醋酸、水,還是氫氧化鈉等,由于各種原因并未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最常使用的溶劑是DMSO和甲酸,因為他們不僅能夠溶解淀粉而不會使其降解,且能在靜電紡絲過程中成功制備納米纖維。本節主要概述以甲酸和DMSO為溶劑制備純淀粉纖維的研究進展。
2.3.1 甲 酸
據報道,在甲酸中淀粉會經歷一個快速甲酰化的過程,稱為O-甲酰化(O-Formylation)。高反應性甲酸誘導淀粉顆粒破碎,破壞淀粉半結晶結構,分散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并與這2種聚合物的一些醇反應,生成其甲酸酯,且在一定時間內會發生水解。該過程在研究條件下是一個可逆反應,且減少了氫鍵數量[37-38]。
Lancuski等[39]以不同體積比水溶性甲酸為溶劑,將淀粉溶解獲得質量分數為17%的紡絲溶液,通過靜電紡絲法成功制備了直徑為80~300 nm的純淀粉納米纖維。同時研究淀粉溶液的流變性和可紡性之間的關系發現,紡絲溶液的最佳紡絲條件具有時間依賴性,發生在顆粒完全破碎和溶解之后,但發生在相分離和聚集之前。流變學研究表明:可靜電紡絲的淀粉/甲酸/水混合溶液需要合適的黏度和存儲模量,這與溶劑中水的含量密切相關。即純甲酸快速糊化淀粉得到適合靜電紡絲的溶液,而水分的逐步增加延遲了淀粉的糊化和溶解,降低溶液中的纏結程度,從而降低淀粉纖維的質量。
已知黏度是控制聚合物溶液紡絲行為的關鍵因素,而黏度除與溶液濃度有關外,還隨溶液老化時間改變。近年來有文獻報道,在靜電紡絲前對淀粉溶液進行老化處理,會使其黏度下降[40]。Fonseca等[41]在研究高直鏈天然玉米淀粉的可紡性時,將淀粉溶解在甲酸/水(二者體積比為75∶25)混合溶劑中獲得質量分數為15%的紡絲原液,在靜電紡絲前對其進行老化處理,從而獲得不同形貌的納米纖維。同時研究了不同老化時間對淀粉溶液流變性和纖維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淀粉溶液至少需老化24 h使其黏度降低,才具有可紡性;且當樣品老化24~48 h, 淀粉溶液的黏度值(η)從1 710 mPa·s降至900 mPa·s; 進一步老化至72 h導致η值降至142 mPa·s。
2.3.2 二甲基亞砜
根據上文所述,淀粉是一種半結晶結構的多羥基聚合物,分子間和分子內存在的大量氫鍵使其不易溶解。DMSO是一種強極性質子溶劑和強氫鍵受體,能破壞淀粉中的締合氫鍵[42-43],使淀粉結晶度下降,且在紡絲過程中抑制淀粉再結晶,從而制得纖維。最早以DMSO為溶劑通過靜電紡絲法制備純淀粉纖維的是Kong和Zeigler[44-45]。他們將淀粉(直鏈淀粉含量80%)溶解在DMSO中形成質量分數為15%的紡絲原液,通過靜電濕法紡絲技術制備了光滑、均一的淀粉微米纖維,同時研究了該淀粉在水溶性DMSO溶液中的黏度如何影響其紡絲性。據報道,為獲得良好成形的纖維,淀粉濃度必須是纏結濃度的1.2~2.7倍。根據Kong和Zeigler的方法,Cárdenas等[46]將馬鈴薯淀粉溶解在DMSO中獲得質量分數為10%的淀粉溶液,通過靜電濕法紡絲技術成功制備高純淀粉微米纖維。本文課題組在這方面也做了相關研究,將淀粉(直鏈淀粉含量70%)溶解于純DMSO中獲得紡絲原液,通過靜電紡絲法制備了直徑為200~700 nm的纖維膜,從而證明靜電紡淀粉/DMSO溶液的可紡性[47]。
近年來,有文獻證明DMSO中少量水存在可促進淀粉溶解[48-49],提高淀粉溶液可紡性。對此,本文課題組研究了淀粉在不同體積比水溶性DMSO溶劑中的溶解情況,將透明、均一的紡絲原液進行靜電紡絲后的結果表明:與純DMSO相比, H2O/DMSO(二者體積比為6∶94)混合溶劑所得淀粉溶液紡出的纖維具有更小直徑、尺寸分布更窄。而在H2O/DMSO(二者體積比為22∶78)混合溶劑中觀察到淀粉顆粒的糊化行為,導致靜電紡絲過程中纖維成形不良。由此說明少量水存在會促進淀粉顆粒溶解,提高其可紡性;隨溶劑中含水量增加,水分子與淀粉聚合物鏈形成多個氫鍵,使黏度增加,從而導致溶液可紡性較差[50]。
為使淀粉在載藥外敷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制備淀粉纖維是第1步,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載藥淀粉纖維的控釋行為。因為淀粉是一種多羥基聚合物,形成的初生淀粉纖維因具有較強的親水性和較差的力學性能,導致其在載藥釋放時會出現初始爆發釋放,從而不能直接應用在載藥外敷領域。
理想的藥物緩釋載體除要求對人體無毒無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功能性外,還須具備可控制藥物的釋放量,釋放速率和釋放時間的能力。基于此,將淀粉與其他聚合物共混,及通過控制復合纖維的載藥量來實現這一目的。一般地,共混不僅能提高淀粉纖維的力學性能,還可控制藥物的釋放。如,Tang等[51]利用靜電紡絲技術制備了淀粉/聚合物復合納米纖維,以氨芐西林為模型藥物,探究了淀粉基復合纖維的載藥控釋性能。研究表明:淀粉/聚合物的質量比、聚合物的種類、載藥量均會影響淀粉基復合纖維中藥物的釋放。一般地,為延長藥物釋放時間,增加藥物釋放量,通常需要較低的淀粉/聚合物質量比,較高的載藥量,較低水溶解性的聚合物。Wang等[32-33]在研究淀粉/殼聚糖和淀粉/海藻酸鹽復合納米纖維的載藥釋放性能時發現,復合纖維中隨淀粉含量的增加,藥物的釋放量增加;隨纖維中載藥量的增加,藥物的釋放速率降低,但累計釋藥量增加。
為克服初生淀粉纖維的缺陷,制備理想的載藥淀粉纖維,交聯處理也是常用的一種方式。通過交聯反應,淀粉鏈之間較弱的氫鍵被較強的共價鍵取代,減少了淀粉羥基和分子網絡的形成,降低淀粉材料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穩定性[52-53]。諸多的交聯劑,如甲醛[54]、戊二醛[55]、檸檬酸[56-57]、氧化蔗糖[58]等已被證實可與淀粉進行交聯。淀粉納米纖維通常采用靜電紡絲或離心紡絲方法制備,如果在纖維成形前對其進行交聯處理,淀粉溶液中交聯劑的添加可能會影響紡絲過程和纖維形貌。一般地,在淀粉纖維成形之后對其進行后交聯處理,可避免此種情況的產生。如用檸檬酸后交聯離心紡絲淀粉基纖維,可提高纖維的水穩定性,同時不會破壞原淀粉纖維的結構[59]。目前,對淀粉纖維進行交聯改性最常用的方式是戊二醛后交聯。在交聯反應中,戊二醛的醛基與淀粉的羥基形成縮醛,形成環狀分子鏈。交聯后的淀粉纖維羥基數量減少,改善了親水性,且形成的交聯網絡限制了淀粉鏈的移動,從而提高力學性能。本文課題組使用戊二醛蒸汽對純淀粉纖維進行后交聯改性,研究戊二醛對淀粉納米纖維膜結構、熱性能、力學性能和親水性的影響[47]。結果表明:與未交聯淀粉纖維膜相比,戊二醛蒸汽交聯24 h的纖維膜在水中浸泡24 h后仍保持良好的濕態強力,纖維形貌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交聯后的纖維膜接觸角為81.0°,在水中的穩定性提高,無細胞毒性;且與未交聯纖維相比,交聯后的纖維拉伸強度提高近10倍。此外,還有以戊二醛為交聯劑,將淀粉/PVA復合納米纖維氈浸泡在戊二醛水溶液中12 h 發現,交聯后納米纖維氈力學性能、濕穩定性和熱性能均得到提高[60-61]。
交聯后的載藥淀粉納米纖維,其親水性和力學性能得到改善,從而使藥物的釋放速率得到有效控制,可作為藥物釋放的理想載體應用在載藥外敷領域。Jaiturong等[11]將高水溶性模形藥物馬來酸氯苯那敏(CPM)摻入初生淀粉/PVA復合納米纖維中,通過研究其釋藥特性發現,載藥納米纖維中約60%的藥物在10 min內立即釋放,在120 min內達到90%。而Li等[28]將難溶性藥物布洛芬(ibu)和酮洛芬(ket)摻入淀粉/PEO超細纖維,采用乙醇/戊二醛溶液(氣相形式)在40 ℃下交聯處理12 h,通過體外釋藥實驗表明,75%以上的負載藥物可從纖維膜釋放而不發生初始爆發釋放。
以上證明,交聯是控制載藥淀粉納米纖維釋放速率的一種有效方式。然而,目前常用的醛基交聯劑(如甲醛、戊二醛等)通常在提高淀粉纖維應力的同時會降低應變,導致纖維膜柔軟性降低,很難應用到創面敷料領域。且因為甲醛、戊二醛具有低毒性,導致處理后的纖維膜可能會產生細胞毒性。盡管有學者提出可通過甘氨酸溶液洗去纖維膜表面未交聯的醛類交聯劑,使之沒有明顯的細胞毒性,然而這種方式會使纖維膜的載藥量降低,從而限制其在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氧化蔗糖是一種新型的醛基綠色交聯劑,可同時提高纖維膜的應力和應變,交聯效果遠超其他交聯劑,但其不易制備、提純效率不高且價格昂貴也限制了進一步發展。對于交聯劑的選擇,未來的挑戰集中于綠色高效交聯劑,如檸檬酸或路易斯酸,其無毒、環境友好,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此外,通過制備皮芯形纖維或采用包覆技術也可控制藥物的釋放速率,但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較少。相信在未來,這方面會是載藥淀粉纖維研究的一大熱點。
淀粉納米纖維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可吸收性,因此在生物醫學領域顯示出潛在的應用價值。特別是作為藥物釋放的理想載體,淀粉可以載藥敷料的形式在傷口處傳遞藥物、控制藥物的作用時間、促進傷口快速愈合。但淀粉的微觀結構和固有特性決定淀粉纖維成形很困難。對此,通常用改性或共混的方式制備淀粉基纖維,然而這類淀粉基纖維中非淀粉組分的存在阻止纖維表現出淀粉的性質,因此,制備具有完全降解性、能充分體現淀粉優異性質的純淀粉纖維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此外,淀粉的高度親水性使初生載藥纖維在藥物釋放時易造成初始爆發釋放,在實際應用時受到限制,因此,制備具有緩控釋性能的淀粉纖維也是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除后交聯方式可較好控制藥物的釋放速率外,還需發展其他新方法。如,可將藥物包裹在芯層,淀粉在皮層,通過同軸靜電紡絲技術制備雙層纖維,雙層纖維比單一纖維的載藥量更高,持續釋放性能更好,且明顯減緩藥物的突釋現象;或者可采用乳液紡絲技術,將藥物液滴或微球封裝入纖維,也能達到相當的理想狀態;第三,可選擇一些具有特殊結構的物質,將藥物包含其中,再與淀粉混合靜電紡絲,從而使載藥纖維的釋放速率得到有效控制。盡管淀粉在載藥外敷領域的研究仍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作為藥物緩釋的理想載體,相信在不久的未來,載藥淀粉纖維的控釋行為會得到有效調節,將在載藥外敷領域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