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旋
(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安徽 合肥 230000)
GIS結合多學科知識,以地理、地圖學為基礎學科,基于計算機科學,綜合遙感技術,在多個領域可見其應用。利用GIS可高效率處理地理相關數據,完成對數據的分析和展示等。GIS是空間信息的整合處理工具,客觀現象和事件可被其記錄成圖,結合數據分析,利用地圖的視覺化效果,分析地理數據,支持信息查詢與相關信息的統計分析。
GIS技術是利用專業軟件和計算機硬件,獲取空間地理信息,編輯并存儲數據,供需要時隨時調取查詢,支持計算和管理所存儲信息,還可通過制圖處理顯示信息,并可分析和應用相關數據,為地質水文工作提供支持。1960年左右,GIS概念便已經出現,在該時期,GIS通常被應用于管理自然資源,或規劃特定領域。當前技術水平下,GIS得以多維度發展,且進展迅速。GIS技術被應用于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地理測繪等,國土資源管理也會應用GIS的測繪遙感技術[1]。
水文地質研究受多維度因素影響,地球運動影響水文地質,地質地貌對其有干預作用,土壤狀態、地表植物覆蓋都是客觀影響因素,此外,人類活動也對水文地質研究產生影響作用,以上因素皆為實際影響因素。想要發展水文地質研究,創新相關技術,要求便捷高效、實用性強的技術支持,在既往研究中,研究者進行多方向嘗試尋求技術創新,數學建模和計算機技術皆包含在內。技術發展以后,水文地質研究開始應用GIS技術,水文地質研究者者利用GIS的技術集成優勢,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地理信息數據,并支持信息傳輸共享等管理操作,在水文地質領域,GIS技術得到發展和創新,應用水平增強,并反作用于水文地質研究,為相關研究提供更優質的技術支持[2]。
GIS在水災預防方面體現了其應用價值,防洪救災使用災難管理系統,該系統可存儲過往水災信息樣本,基于樣本分析,總結過往經驗和水文地質發展趨勢,預測未來洪災。災難管理系統協調整合時間、空間信息,使二者保持一致,同步應用決策系統,使系統信息更加精準。數據可靠性對水災預防而言至關重要,但當前信息精準程度有待提升。增強GIS應用性,提升其水災預防水平,對防洪抗災意義重大,可降低水災造成的經濟損失,減少水災傷亡。GIS技術優化以后,精準的數據信息有助于分析水土現狀,針對性調節水土流失問題,預測未來水災,提前加以防范。GIS技術在當前應用中預測準確性尚不完善,利用GIS技術確定水災發生概率較高后,評價所預測水災的嚴重性,明確水災等級和影響范圍,有利于制定更詳細和實用性的防災抗災計劃。對于已發生的水災,通過災難管理系統有效控制災情,結合可視化建模還原災情發生過程以及當前災情局勢,通過技術仿真輔助研究工作,尋求最優應對策略,體現GIS技術對水災防控的積極影響。
水資源是關系生存發展的核心資源,在實際管理中,利用GIS技術,可控制水資源開發過程,保證科學開發,避免開發過度。地下水管理應加強GIS技術應用,促進技術結合,基于地下水信息創建模型,在建模過程中,離不開GIS信息采集和信息處理技術,綜合GIS技術,可客觀全面地了解地下水資源現狀,評估資源開發可能性,制定開發方案。在GIS技術輔助下,可科學構建地下水資源信息系統,彌補地下水管理系統應用中的缺陷,增強系統完善性,使水資源管理效率提升、質量優化。
采用GIS技術,可根據采集的地下水信息通過繪制手段顯示水位線情況,為水文地質研究者提供水位線圖,以供研究使用。GIS繪制地下水位線圖的過程與工程建模仿真相似,所用模型為系統中的TIN模型,通過建模,地下水位等值線可通過圖表形式直觀顯示在研究者面前,分析仿真建模,可深入了解地下水當前狀態。在其應用中,應加強實時控制,了解地下水位的動態變化,根據水位變化趨勢采取措施,調節水資源。在GIS使用時,也可使用GRD建模,此種建模手段是以規則間距數據點為信息依據,與TIN建模各有優勢,綜合運用TIN建模和GRD建模,力求優勢互補,可提升建模水平,體現GIS的優質應用價值[3]。
地面沉降是GIS技術當前關注的問題之一,并且在尋求該項技術突破,側面說明GIS技術在水文地質研究中的應用地位。地面沉降研究結合GIS技術,建立了預測系統,該系統以Arc為平臺支持,所用開發工具為Map-basicD,可分析地面沉降發展趨勢,是具有可視化處理性能的應用。通過該預測系統,模擬分析地面沉降情況,可直觀觀測地面、水面的影響細節,詳細展示管理態勢,輔助制定地面沉降干預措施。
結合GIS技術,還可評價地下水質量,分析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構成情況。評價地下水水質時,對信息需求量較高,必須配合科學分析,綜合多方信息,進行整體評估。GIS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即為信息采集,在系統內完成信息集成,該功能與地下水評價系統功能具有相關性,兩系統對接后,水質監測和污染物分析開展難度降低,GIS技術也可在地下水監測中得到更多應用。系統設計者以圖形管理為技術研究出發點,構建水質評價模型,綜合評估地下水情況,判斷水質水平,分析污染物含量和構成,通過此種方式,提升水質評價可靠性,促進技術結合,豐富水質評價方法。
在諸多資源中,地下水資源是我國予以重點保護的資源,關于其保護方法的探討和研究從未止步,為環保核心課題之一。利用GIS技術,可將水源劃分為不同區域,根據區域特點開展保護活動。對于污染物數量多、水質敏感度高的區域,采取強效措施,給予更多關注?;贕IS技術,構建完善性更強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網絡,動態監控水資源,在保護水資源中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
GIS技術應用于水文管理中,技術并未完善,部分技術缺陷有待優化。收集和處理技術時,該技術捕捉和顯示的信息并非完全精準,數據缺少標準化管理。國家標準雖為GIS建模提供指導,但不足以為建模提供準確參數支持。信息共享也是限制水文地質領域GIS應用的核心問題,目前相關政策法規在地理信息共享方面仍需完善,而此問題需要通過體制改革的方式解決,最終滿足技術對地理信息共享的需求。技術平臺方面,當前平臺規模普遍較小,同時相關組件技術滯后,缺少創新性。GIS技術對遙感技術應用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集成技術和建模技術的結合性有待加強,可視化水平在一些細節工作中無法滿足精細化需要,仿真效果較低。此外,GIS技術應用所必需的信息標準化以及信息共享方面,也有待完善[4]。
GIS技術發展必須適應水文地質需要,實現發展同步。水文地質研究也可為GIS技術發展提供支持,二者具有發展需求和利益上的一致性,應促進二者協同發展。從GIS技術角度而言,優化自身技術,提升應用價值,是其在水文地質領域應用和發展的主要思路。
在GIS技術發展中,核心要素是信息交流和數據共享。國家建立了部分試點,探討數據標準化和信息共享的解決方案,可見一定成效,然而與GIS技術發展要求相比,數據交流共享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在具體工程應用中,GIS通常分析具體事件,針對性滿足信息分析管理等需求,此種工作要求高水準的信息標準化,以及充分的共享支持,在系統開發中,應加強完善標準規范。
GIS集成、建模是水文地質系統中的重要應用,需要多系統支持,集成技術與建模技術契合度越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對水文地質應用中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建模需要準確的參數支持,集成技術可收集數據并處理數據,提供參數支持,集成建模技術一致性對GIS在水文地質領域中的應用影響較大,應增強二者統一性,促進領域發展。
為適應水文地質領域的研究需求,GIS的可視化建設仍需加強。三維軟件和四維軟件是未來可視化的開發方向,應加強三維可視化和四維可視化的理論探討,促進概念對接,助力研究工作,推動可視化研究發展。在工程仿真中,建模仿真具有關鍵性地位,是主要環節,高水平的建模仿真技術,可增強工程的可行性,使工程具有更可靠的理論依據。GIS技術應用于水文地質中時,應大力開發建模軟件,為該領域可視化研究提供技術支持,促進水文地質研究推進。
RS技術即遙感技術,綜合使用 RS技術,對發展GIS柵格數據具有積極影響,應加強GIS和RS的綜合應用,利用RS技術和GIS技術的柵格技術高度一致性,促進GIS技術提升。研究水文地質時,此種柵格技術和地下水離散網格一致性較強,結合應用可能性較高(見圖1)。與此同時,RS技術具有實時動態信息顯示的突出優勢,利用此優勢,可對地下水管理系統進行準確監測,判斷其發展趨勢,對地下水研究中的數值模型研究意義深遠。

圖1 GIS技術應用
綜上所述,在GIS技術支持下,水文地質相關研究進展迅速,此類應用顯示GIS技術在該領域的實際應用價值。在水文地質研究中,GIS技術功不可沒,GIS以其技術優勢,輔助地下水質量監測、研究,為地下水保護提供助力,可作為資源戰略布局的技術支持。系統化建設GIS技術,構建實時管理模式,發展可視化建模技術,可使GIS成為實用性更強的水文地質研究工具,促進多領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