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偉,劉剛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6)
新生兒窒息是兒科常見疾病,發病率達5-10%,也是導致新生兒傷殘、死亡的主要原因[1]。研究發現[2],窒息缺氧會抑制機體免疫系統,使新生兒的腎、腦、心肺、血液、免疫等方面受到損傷。β-內啡肽為內源性阿片肽,是機體合成的具阿片樣作用肽類物質。β-內啡肽十分重要,是31個氨基酸組成,主要分布在中樞系統、外周系統中。β-內啡肽是分子量大前體蛋白前阿黑皮素分泌,濃度最高的處于垂體中間,表現出乙酰化形式。其組織特異性會引起肽類物質產生。有研究發現,研究β-內啡肽和許多危重疾病發病具有密切的關系。本文對窒息新生兒與健康兒分組均接受β-內啡肽和細胞因子的各項檢測,分析新生兒窒息病理生理變化過程,以此為臨床確診和治療提供參考,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窒息28例、外院健康新生兒30例一般資料進行分析,窒息組28例,平均胎齡(38.5±2.9)周;平均出生體重(3350±310)g;平均日齡(4.1±2.9)h;輕度窒息18例,重度窒息10例;健康組平均胎齡(38.6±2.8)周;平均出生體重(3280±340)g;平均日齡(4.4±2.8)h;兩組新生兒胎齡、出生體重、日齡等基礎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納排標準:入選對象均足月,窒息組產前經胎心監護,發現有宮內窘迫,檢測臍血pH≤7.2,出生5分鐘Apgar評分≤7分。家長均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了產婦有產傷史,感染性疾病。排除了新生兒非窒息導致顱內出血和頭顱血腫。
1.2 方法。兩組新生兒均在出生24-48 h內采集血液標本,取靜脈血3 mL,1.5 mL在低溫下用EDTA-2Na、抑肽酶進行試管離心處理,將血漿分離保存,檢測β-內啡肽水平。另外1.5 mL置于干燥管中,進行血清分離,進行細胞因子(血清白介素2、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干擾素γ)的檢測。
1.3 觀察指標。β-內啡肽(β-EP)根據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細胞因子:血清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SIL-2R)、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FN-γ)根據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檢測試劑盒提供方是北京海科銳生物科技中心[3]。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統計學處理,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比較兩組β-內啡肽、細胞因子水平(±s)

表1 比較兩組β-內啡肽、細胞因子水平(±s)
組別 例數 IL-2(pg/mL) SIL-2R(U/mL) IL-6(pg/mL) TNF-α(pg/mL) IFN-γ(pg/mL) β-EP(pg/mL)窒息組 28 12.10±2.86 558.50±179.63 16.01±5.22 378.65±157.4 362.15±140.45 318.25±90.50健康組 30 29.25±6.12 213.51±79.62 31.68±7.42 186.20±83.11 176.25±42.85 122.46±24.38 t - 7.3501 7.3521 6.2578 7.6100 7.8517 8.5798 P - 0.0067 0.0066 0.0123 0.0058 0.0050 0.0033
窒息組新生兒的細胞因子水平發生紊亂,β-內啡肽水平高于健康組,各指標水平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新生兒窒息會引起急性缺氧、二氧化碳蓄積,導致組織供氧障礙,影響腦組織缺氧耐受性。研究發現,窒息新生兒β-EP明顯升高,而且此項指標會參與到新生兒腦損傷、腦水腫等病理生理過程。窒息新生兒的β-EP升高,還會加重窒息的程度。本文對窒息新生兒β-內啡肽和細胞因子的表達情況進行簡單的闡述,討論如下。
3.1 β-內啡肽的作用機理。β-內啡肽是神經肽的一種,可以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抑制和調節的作用。研究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發現,研究β-內啡肽和缺氧缺血相關腦損傷具有相關性。當患兒大腦缺氧缺血時,檢測患兒的β-內啡肽明顯升高。表明患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因應激狀態影響,下丘腦會過度釋放因子,垂體前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β-內啡肽等釋放,導致有些β-內啡肽會釋放到血液中,有些成分會經下丘腦外側進到腦脊液中,經第三腦室周β-內啡肽神經纖維,向腦脊液中分泌,可以檢測出患兒的腦脊液中β-內啡肽明顯升高。而且隨著患兒病情的加重,β-內啡肽含量越高。當患兒處理恢復期時,β-內啡肽會明顯降低。如果患兒俁并腦水腫,β-內啡肽數值明顯升高。β-內啡肽作為抑制性調節劑,會使腦水腫、腦損傷等疾病加重。所以,可以將β-內啡肽濃度作為新生兒缺氧、缺血等腦病預后重要的衡量指標。
3.2 分析窒息新生兒的細胞因子情況。IL-2是T輔助細胞產生多肽,可以促進T細胞、淋巴因子的活化和殺傷能力,促進殺傷細胞增殖,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由于窒息缺氧會引起T細胞亞群比例失調,降低T輔助細胞,從而降低IL-2表達。白介素2受體活化出的SIL-2R是位點特異性蛋白酶裂解的片段,可以反映細胞免疫水平和細胞功能[4]。作為重要免疫抑制因子,SIL-2R水平可以觀察窒息新生兒,當水平升高時表明病情嚴重。而IL-6水平和新生兒的免疫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多功能細胞因子,能促進淋巴細胞成熟和分化,提高NK細胞、細胞毒T細胞免疫活性,降低IL-6水平,影響新生兒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導致病情加劇。TNF-α對中性粒細胞起到激活作用,從而將病原微生物殺滅,對細胞產生的IL-6細胞因子進行刺激,進而活化T淋巴細胞。提高窒息患兒的TNF-α水平能改善新生兒免疫抑制狀態,也能保護新生兒的免疫功能。如果TNF-α水平過高,就會引起全身性反應,影響機體正常功能。IFN-γ是白細胞產生的多肽,可以抗病毒、抗腫瘤,如果IFN-γ水平適量,能促進機體免疫和應答,若IFN-γ水平過度會導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窒息新生兒因缺氧會出現應激反應,受到不良影響,影響IFN-γ水平,使β-EP出現生物效應[5]。β-EP是疼痛與應激間介質,也是神經內分泌和免疫調節重要的介質,對于機體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有研究發現,窒息與內源性阿片樣物質活性具有相關性。
3.3 研究結果討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窒息組新生兒的細胞因子水平發生紊亂,β-內啡肽水平高于健康組,各指標水平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窒息刺激會使下丘腦垂體前葉中β-EP分泌,降低β-EP水平,增加外周血中β-EP的含量。窒息還會引起單個核細胞β-EP升高。促皮質激素釋放能促進外周血中β-EP的分泌入血,導致β-EP升高。β-EP也能抑制淋巴細胞中IL-2、IL-2R的釋放,對淋巴細胞轉化起到抑制作用。表明β-EP升高會降低IL-2,兩者間呈負相關。可見,窒息新生兒研究血漿中β-內啡肽濃度,可以作為淋巴細胞釋放和淋巴細胞轉化的觀察標準,分析二者間相關性,表明掌握窒息新生兒的應激反應免疫指標,可以及時發現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時實施正確治療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藥,減少應激反應對患兒造成的損害。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要重視窒息新生兒的相關免疫指標,通過對β-EP與細胞因子各項指標的檢測,可以對醫生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數據參考,了解新生兒窒息程度和腦損傷情況。對于嚴重異常的細胞因子的表達,是否需要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等需要進一步進行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