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徐州民政醫院 透析科,江蘇 徐州 221000)
血液透析,是治療終末期腎病的常用方法,可延長病人的生存期,減輕病情。但是,血液透析,屬于整體化治療模式,必須長期堅持,需要病人的積極配合。然而,長期遭受疾病折磨,很多病人產生負性情緒,甚至對治療失去信心,不利于治療工作的開展[1]。故此,我們應該加強對病人的心理疏導,增加其舒適度,積極配合治療,保證臨床療效。故此,本文選擇200例患者且分成兩組展開研究,觀察心理護理在血液透析中的作用。現在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內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中選擇200例作為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共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齡32-78歲,平均(56.29±5.82)歲;透析時間5個月至4年,平均(2.12±0.48)年。研究組,男57例,女43例;年齡31-74歲,平均(57.31±5.19)歲;透析時間3個月至5年,平均(1.97±0.41)年。二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以下幾點:①體位護理。護士根據病人的喜好需求,在不影響穿刺效果的前提下,協助患者取適宜體位,指導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穿刺側肢體減少活動,防止影響血流量,誘發并發癥。②病房護理。病房內,保持空氣新鮮,擺放鮮花、綠色盆栽,增添生機。穿刺部位需做好保護工作,基于支架保護前提下,更換體位,按摩受壓部位。③日常護理。日常生活中,注意清潔衛生,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休息,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1.2.2 研究組: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良好關系。良好的關系是開展心理護理工作的保障與關鍵。故此,透析前,護士應該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詳細介紹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項,如血液透析的流程、作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處理辦法,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同時,護士充分尊重患者,用成功案例鼓勵支持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且盡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獲取患者信任,建立良好關系。②心理疏導。血液透析時,告知患者及家屬這項治療需長期堅持,且血液透析是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無需擔心,安心治療。血液透析操作時,護士動作輕柔,準確無誤,保持溫和、鎮定態度,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務,讓患者感受護士的經驗豐富,增加對護士的信任度,減輕消極、緊張等情緒。治療中,護士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了解其是否焦慮、抑郁及程度,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給予患者鼓勵與安慰,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其更多的關懷、照顧,減輕其負性情緒。③團體心理輔導。同樣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可定期組織心理輔導,每周2次,相同治療的病人相互介紹自己的病情與心理壓力,分享自己治療的體會,提高對疾病治療的自信心,緩解不良情緒,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后續治療。
1.3 觀察指標。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評價患者的焦慮情緒,50分為分界值,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②根據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評價患者的抑郁情緒,53分為分界值,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③采取百分制,評價患者舒適度與護理滿意度,總分值越高表示越舒適、越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平均值±標準差(±s)用來表示計量資料,且用t值檢驗。P<0.05用來評定組間有統計學差異。
2.1 心理狀態評價。兩組患者護理之前的SAS評分與SDS評分沒有明顯差異(P>0.05)。然而,不同方式護理后,研究組SAS評分及SD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觀察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s)

表1 對比觀察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s)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100 59.82±4.12 34.18±4.18 57.31±2.34 31.24±4.57對照組 100 59.12±4.57 41.27±5.69 58.21±1.97 38.41±4.12 t - 0.591 5.682 0.283 4.521 P - 0.472 0.000 0.721 0.000
2.2 舒適度評分與護理滿意度。調查發現,研究組舒適度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分析,有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2所示。
表2 對比觀察患者的舒適度及護理滿意度(±s)

表2 對比觀察患者的舒適度及護理滿意度(±s)
組別 例數 舒適度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研究組 100 90.35±5.98 93.42±3.12對照組 100 82.31±4.27 85.66±4.11 t - 6.813 5.238 P - 0.000 0.000
血液透析是治療腎病終末期的有效方案,可延長病人的生存時期,但是有學者發現,該方法治療期間很容易出現不良反應,降低生存質量。血液透析,需長期堅持,長時間留置瘺管,病人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影響治療[4-6]。故此,我們應該加強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疏導,解決其心理問題,緩解負性情緒,增加依從性,配合治療。心理護理(mental nursing)是臨床護理的重要內容,是指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及途徑(包括應用心理學及技術),積極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達到護理目標的心理治療辦法。關于心理護理,需堅持4個基本原則:①交往原則;②啟迪原則;③針對性原則;④自我護理原則[7-9]。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配合給予心理護理,分析病人的心理狀態,掌握病人的情緒變化,向病人介紹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充分理解支持病人,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且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其負性情緒,另外通過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分享交流治療體會,增加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心態,增加舒適度與滿意度,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10-12]。本文經比較發現,研究組護理后SAS評分與SDS評分、舒適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判斷,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配合給予心理護理,可緩解負性情緒,增加病人舒適度,且患者滿意度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