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張永紅,李寬,章小林,杜文建,陳毅,鄭小平,邢建東
(1.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山西 大同 037000;2.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比較典型的一種并發癥,是一種由于足部微血管和神經病變導致的嚴重下肢潰瘍疾病。發病原因是神經病變,進而引發感知與血管病變缺血,常由于缺血、神經病變和感染有關。如果不及時預防及治療糖尿病足,該病將會是危及社會較嚴重的問題,因為糖尿病足一旦進入終末狀態,患者將面臨截趾或截肢,這樣不僅給家庭帶來一定的壓力和負擔,也會給社會造成一定的負擔,同時還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以足創面局部營造一個微環境(適合創面修復),將病理至生理狀態轉變為總原則[1]。除嚴格控制血糖、提高全身健康水平外,還需要消除一些已知的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如治療高血壓、降低血脂、吸煙等。如果患者出現糖尿病足部潰瘍,必須進行積極的干預治療,較為嚴重的潰瘍則需要進行手術的干預,除需要應用抗生素,必要時還有截肢的可能。而脛骨橫向骨搬移主要來自于伊里扎洛夫發現的一個生理現象,屬于一項現代化治療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下肢的一些血管病變,能夠免去患者截肢風險?;诖耍敬窝芯烤兔劰菣M向骨搬移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進行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分成2組,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4-73歲,平均(54.73±7.19)歲;病程2.5-8個月,平均(5.83±2.07)個月;糖尿病足Wagner分級2級14例、3級15例、4級1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4-74歲,平均(54.69±7.22)歲;病程2-7.5個月,平均(5.88±2.04)個月;糖尿病足Wagner分級2級13例、3級16例、4級1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P>0.05),可對比。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中相關診斷標準;②可配合完成治療且營養狀況良好者;③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嚴重凝血功能異常者;③麻醉禁忌癥患者;④耐受度較差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常規治療:予以胰島素控制血糖治療,治療高血壓,降低血脂,忌煙等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將1支鹽酸川芎嗪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0307,規格:2 mL:40 mg/支)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250-500 mL氯化鈉注射液中稀釋后靜脈點滴改善微循環;將前列地爾(武漢愛民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1103,規格:100 μg)40 μg溶于50-2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于2 h內完畢,可改善周圍血液循環;在監測血糖的基礎上,對水腫、足部感染,尤其是骨髓炎和深部膿腫患者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局部清創及廣譜抗菌素治療表面組織感染。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1周后行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手術方法:于小腿前內側設計一長約12 cm弧形切口,標記處擬截骨位置和大小,沿著設計的切口切開全層皮膚,切透骨膜,將皮膚連同骨膜一起向外側剝離翻起,截骨塊邊緣利用電刀燒出,骨塊大小一般長約10 cm,寬度因患者自身情況而定,沿標記線進行截骨,鉆孔后,用薄骨刀切斷皮質骨,以維持骨內膜的完整性,并安裝外固定架,后試行將骨塊向外牽拉,勿過分牽拉,確認骨塊截骨完全,可被拉出后擰1-2圈。術后3-5 d,向外牽拉骨塊,1 mm/d,分4次完成,年紀偏大患者或體質
較弱者可0.75 mm/d,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軟組織張力不大可牽連3周,張力過大可牽拉1周,后停留3 d,以相同速度壓回骨塊,壓到底后維持6周至骨塊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
1.4 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患足疼痛、麻木、感染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患足疼痛、麻木、感染等癥狀較治療前好轉;無效:患者患足疼痛、麻木、感染等癥狀較治療前無變化或更嚴重,患者需截肢??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
2.1 療效。與對照組想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2.2 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創面愈合時間(月)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0 2.51±0.17 16.38±2.24觀察組 30 1.24±0.23 10.31±1.19 t - 24.321 13.108 P - 0.000 0.000
糖尿病足患者早期會出現下肢血供應不足,足部皮膚變成紫紅色,關節變形等,該疾病是糖尿病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嚴重并發癥,神經異常和各種血管疾病引起的足部感染是糖尿病殘疾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發病初治療不及時,至后期足部出現破口不愈合、流膿、淌水、潰爛、發黑、壞死等糖尿病足壞疽癥狀,即,嚴重者予以截肢。
糖尿病是由患者神經病變、血液循環減慢,導致下肢保護功能減退,侵害肢體血管,肢體缺血,發生嚴重問題:潰瘍、細菌感染等。在治療糖尿病足之前應盡早確定病因,進行及時的細菌和藥敏試驗,對潰瘍周圍水腫、炎癥和壞死情況進行評價,以便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治療。
臨床目前通常治療該疾病是通過用藥物控制血糖,使得肢體末梢循環得以改善,但該治療方法無法從根本上使肢體血液供改善,下肢血管病變逆轉,糖尿病足保留下來的幾率較低,稍重患者只有通過一次甚至多次的截肢手術,最終結束治療,給患者身心以及經濟均打擊極大。因此,需為糖尿病足患者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采用脛骨橫向骨搬移療法治療糖尿病足,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較高,創面愈合及住院的時間均較短,表明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糖尿病足療效確切,可促進創面愈合,縮短住院時間。分析原因在于,脛骨橫向骨搬移術原理源于20世紀50年代俄羅斯醫學專家創立的肢體再生和功能重建理論-伊利扎羅夫拉伸應力定律,被公認為現代骨科學的第四個里程碑。當緩慢地拉伸生物組織時,會產生張力,刺激組織再生和生長,人體骨骼、結締組織、上皮組織均具有較大的再生力、可塑性,牽拉骨骼,骨骼、骨骼附著筋膜、肌肉、神經、血管予以一個合適的應力性均會生長且同步是脛骨橫向骨搬移原理[3]。脛骨橫向骨搬移是予以手術,切一塊骨片于患者小腿骨,予以支架固定,調節支架螺紋桿,使用1 mm/d的速度往橫向搬移骨片,患者于3周后由于下肢組織牽張力緩慢橫向作用,可緩慢移至原部位,激發肢體,如血管等軟組織再生,為缺血的肢體提供第二條供血系統,緩解患者肢體缺血性疼痛,易愈合感染壞死創面,腳趾慢慢恢復供血,皮膚顏色恢復,免于截肢的危險。通過脛骨橫向移位,緩慢而連續的脛骨拉伸可以刺激細胞增殖和生物合成的功能,調動機體自我修復,改善足部血液循環,促進腿部及足部潰瘍的愈合[4-5]。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采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療效確切,可促進患者創面愈合,縮短其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