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蒂,宋殊琪,吳真真,李曉娟,董秋艷
(武警北京市總隊醫院特色專業二科 眼科,北京 100027)
弱視是一種眼科臨床常見疾病類型,通常包括斜視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形覺剝奪性弱視以及屈光不正性弱視等幾類,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視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類型,通常發生于散光、近視或高度遠視而未接受配鏡治療的兒童,導致患者弱視的原因是比較多的,主要因為患者散光等癥狀無法得到矯正,導外物影像無法正常在人的視網膜當中成像。兒童0-6歲是視力發育的敏感期,其中視力發育的黃金時段是1-3歲,在其6-8歲階段時雙眼視力發育逐漸成熟,因而一旦出現屈光不正性弱視問題,則需要及時接受治療,避免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本研究以我院眼科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期間收治100例屈光不正性弱視患者為觀察對象,對配鏡+遮蓋及精細訓練法治療屈光不正性弱視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醫學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回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期間收治100例屈光不正性弱視患者的臨床資料,男56例,女44例,年齡4-11歲,平均(7.4±2.7)歲,其中,重度弱視18例,中度弱視40例,輕度弱視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屈光不正性弱視的診斷標準,均具有較為典型的屈光不正性弱視病癥體征,主要包括輕度弱視患者、中度弱視患者以及重度弱視患者。全部患者家長均對臨床研究過程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依據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7.1±2.1)歲,重度弱視9例,中度弱視20例,輕度弱視21例,實驗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7.7±2.2)歲,重度弱視9例,中度弱視20例,輕度弱視21例,由此可見,兩組數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第一,檢查準備工作。全部觀察對象均在眼部涂抹1%阿托品眼膏,每天2次,連續5d后,于第6天進行屈光檢查。散瞳后實施帶狀光檢影鏡屈光檢查,確定眼注視的眼位、性質情況,對于矯正視力在4.9以下的患兒,實施進一步的深入檢查。結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視力發育水平,確定排除眼底或是眼部其他器質性病變后,確定患者的弱視程度。
第二,對照組治療方法。患兒接受常規眼鏡佩戴治療,在家長的陪同下患兒通過醫院接受屈光檢查,確定其當前視力狀況,醫師結合患兒弱視檢查結果對其實施分類治療,確定全部矯正或是低度矯正的治療方案。
第三,實驗組治療方法。實驗組患者接受配鏡聯合遮蓋及精細訓練法治療,其中,配鏡治療方法同對照組,精細訓練法內容包括穿針訓練、描圖訓練等,通過訓練促進患者視力專注力的提升,每天30 min,訓練期間配合紅閃治療儀治療旁中心注視情況。遮蓋法具體操作:白天對患兒主眼進行遮蓋保護,睡前摘下眼罩,6歲以下患兒連續治療4 d后開放1 d,6歲以上患兒連續治療6-10 d后放開1 d,患兒眼科治療期間家長需要關注患者情緒,并做好安撫工作,避免恐懼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第四,收集數據。所有患兒定期復查,最長間隔不得超過三周,復診時查雙眼視力。最終以開始治療后三個月時視力及視覺敏感度數據進行對照組和實驗組療效比較。
1.3 觀察指標
第一,臨床療效評定標準。依據中華眼科學會頒布的弱視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加以評定,其中,痊愈為治療后患兒視力完全恢復正常,顯效為治療患兒視力恢復為4.9以上,有效為治療后患兒視
力改善程度超過2行,無效為治療后患兒視力未見任何改善,甚至弱視癥狀有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病例總數×100%。第二,視覺敏感度。通過MFVA-100型視功能測試儀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后,不同空間頻率下的患眼比較度進行測試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加以處理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率(%)表示,應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應用(±s)表示,采用t檢驗。若P<0.05則代表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觀察對象臨床治療的整體有效率能夠達到98.0%以上,臨床治療有效性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兩組數據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視覺敏感度比較。兩組觀察對象臨床治療前100%、75%、50%和25%視覺敏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后整體視覺敏感度略高于對照組,但數據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視覺敏感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視覺敏感度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表示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100%比較度75%比較度50%比較度25%比較度實驗組 50 治療前 1.1±0.1 1.1±0.1 0.8±0.1 0.6±0.1治療后 1.4±0.1 1.2±0.2 1.1±0.1 0.8±0.1對照組 50 治療前 1.1±0.1 1.0±0.1 0.8±0.1 0.6±0.1治療后 1.3±0.1 1.1±0.1 0.9±0.1 0.7±0.1
醫學研究結果證實,屈光不正性弱勢患者多數存在高度或是中度散光、遠視等問題,部分近視在6.00D以上,遠視>5.00D,散光≥2.00D或者伴有散光的患兒,尤其是存在遠視性屈光不正的患兒。同時,由于兒童階段是視覺發育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如果患兒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能正確的佩戴矯正眼睛,則視網膜的物象會一直模糊不清,導致大腦中樞長時間受到不良刺激,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弱視。另有醫學研究結果證實,弱勢主要為屈光參差,當中包括屈光不正,嚴重的還有可能會造成患兒發生視力下降甚至致盲等的,對患兒的健康生活質量帶來巨大影響。
先天性或是后天性視覺發育期間,兒童眼部未收到充分的光刺激,是誘發弱視等視力障礙疾病的主要原因,患兒發病后雙眼會出現視覺輸入不平等或是黃斑區無法看到清晰的物象等視覺障礙問題,導致其單眼或是雙眼視力減弱,削弱了患兒黃斑區視細胞功能。屈光不正性弱視患者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全部矯正屈光不正問題,進而改善視網膜成像功能,使其能夠產生更加清晰且大小相等的物象。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臨床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矯正弱視問題,利用光刺激以及合理的遮蓋,保證患兒視網膜受到光照刺激,改善視網膜成像的清晰度。若患者接受配鏡治療同時配合遮蓋和精細訓練方法治療,則有助于患兒屈光不正性弱視矯正效果的改善,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遮蓋治療法能夠對患者的視覺刺激產生抑制作用,打開遮蓋布后患者視網膜能夠受到充分的視覺刺激,進而降低視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保證物象的形成更加清晰,在此基礎上配合精細訓練治療,其屈光不正問題也能夠逐步改善和矯正[1-3]。視覺敏感度即對比敏感度是評定視功能的一項主要表現,指的是平均亮度下人眼能夠辨別兩個不同區域差別的能力。以往臨床上多使用視力表進行視功能的評定分析,但視覺敏度對患者的視覺功能情況的評定更為全面,其主要原因在于,視覺系統是一個獨立、復雜的神經通道,在特定空間頻率下,視覺功能只與特定通道有關。視覺敏感度不僅反映對細小目標的分辨能力,也反映對粗大目標的分辨力,能更精確地反映視功能,遠較視力表檢查敏感[4-5]。
本次醫學研究結果證實,實驗組觀察對象臨床治療的整體有效率能夠達到98.0%以上,臨床治療有效性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兩組數據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后整體視覺敏感度略高于對照組,但數據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屈光不正患者接受配鏡+遮蓋及精細訓練法治療,有助于其視力水平的改善,因而治療效果較為理想。配鏡聯合遮蓋及精細訓練法,作為當下理想化的兩種治療手段,能切實有效的幫助患者早日擺脫疾病的困擾,在我國今后的屈光不正性弱視臨床治療過程中,這兩種治療方式值得廣泛的應用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