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喆
(貴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5)
缺血性腦卒中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又被叫做腦梗死,主要是由于腦部急性缺血,進而導致彌漫性腦功能缺失[1]。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甲硫氨酸的中間代謝產物,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對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臨床上長采用葉酸和甲鈷胺治,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近幾年有研究發現,同型半胱氨酸與機體內的基因存在關聯,因此根據美味患者的基因型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但是,個體化治療在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中的療效觀察及對血流變學的影響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作為對象開展研究,探討個體化治療在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中的療效觀察及對血流變學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350例,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175例,男96例,女79例,年齡為25-85歲,平均(64.45±9.32)歲;病程7-20 d,平均(13.69±5.45)d;觀察組175例,男89例,女86例,年齡為29-84歲,平均(63.72±10.32)歲;病程7-20 d,平均(13.69±5.45)d。納入標準:①該患者入院檢查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10 umol/L;②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的診斷標準;③具有正常交流、溝通能力并能夠配合進行各項檢查。排除標準:①合并甲狀腺亢進癥、惡性腫瘤或資料不完整者;②合并嚴重肝腎疾病或免疫系統者;③長期服用葉酸片和Β族維生素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的檢查,并使情況應用脫水劑、抗高血壓藥物等。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患者病情穩定后選取100 mg的阿司匹林片,每天口服,每天1次,再選取5 mg的葉酸片(生產廠家:煙臺中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29),口服,每天1次,同時,選取500 g的甲鈷胺注射液(生產廠家:福建金山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740),進行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續治療4周。觀察組:采用個體化治療。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分別檢測患者血漿Hcy濃度、血流變學、血壓等變化情況,并結合MTHFR C677T、MTHFR A1298C以及MTRR A66G基因型,尋找不同基因型組合最好的治療濃度,隨后給予患者合適的葉酸。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合適的葉酸劑量,分別為0.8 mg、5 mg、10 mg,服用方法同對照組,甲鈷胺均給予0.5 mg,每天進行1次靜脈注射。
1.3 觀察指標。①血流變學及血清Hcy的水平。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變學進行比較,包括紅細胞壓積(HCT)、血沉(ESR)、全血黏度(WΒV)、纖維蛋白原(FIΒ),分別采用微量毛細管法、Wintrobe法、DV-S型黏度計檢測以及微量熱沉法進行測定。②血清Hcy的水平:選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放置于試管中進行抗凝處理,在0.5 h內進行離心處理,以每分鐘3000r的速度進行離心,分離血漿,放置于試管中,于-20℃的冰箱內保存,采用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進行監測。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紅細胞壓積、血沉、全血黏度 、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清Hcy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治療后紅細胞壓積、血沉、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水平以及血清H c y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變學及血清Hcy的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血流變學及血清Hcy的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bP<0.05。
組別 HCT(%) ESR(mm/h) WBV(mP?s) FIB(g/L) 血清Hcy(umol/L)觀察組 治療前 49.04±3.58 25.51±5.09 5.85±0.64 11.05±1.27 21.76±7.68治療后 41.75±2.82ab 17.42±4.13ab 4.52±0.60ab 7.83±1.52ab 11.15±5.02ab對照組 治療前 48.98±3.69 25.41±5.03 5.95±0.39 11.33±1.32 20.58±7.19治療后 45.23±2.95b 22.46±4.25b 5.26±0.38b 9.56±1.47b 14.08±6.48b
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尚無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手段,而針對治工作成為核心內容。血清Hcy是人體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謝過程中的一個中間產物,若中間產物含量過高,將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最終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因此,維持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在缺血性腦卒中的防治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5]。
近年來,個體化治療在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紅細胞壓積、血沉、全血黏度 、纖維蛋白原水平以及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個體化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流變學的各項指標,并降低血清Hcy的水平。臨床研究表明[6-7]:葉酸及甲鈷胺治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治療效果與MTHFR及MTRR酶的活性存在關聯,當酶活性降低時,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因此,不同基因型所需要的治療濃度連存在差異。個體化治療通過對患者的基因型進行分型檢測,針對不同位點基因分型的組合進行分析,選擇合適、治療效果最好的治療劑量,以期能夠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8-9]。同時,通過個體化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流變學且降低了血清Hcy的水平,對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及改變患者腦部供血不足的情況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能夠為以后符合藥物的研究提供信息[10-12]。
綜上所述,個體化治療在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中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的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并改善患者的學流變學,減少副作用并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