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冬梅,孫鳳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有限公司,江蘇 宿遷 223800)
氣管切開是解決腦創傷患者呼吸困難或窒息的一種技術[1]。顱腦損傷患者常因呼吸中樞受損、誤吸、意識障礙等原因而致氣管切開。氣管切開術后,由于患者呼吸道的變化,空氣直接與下呼吸道相通,而沒有被鼻腔加濕和過濾。氣道的開放削弱了呼吸道的原始加濕效果,并且在重度的顱腦損傷患者中添加了大量的脫水劑,使氣管內的干燥程度加重,更加容易造成痰液黏稠結痂,加重病人肺部感染的機會[2]。因此,保持有效的氣道濕化極為重要。為了改善氣管切開術后氣道濕化效果,我科于2018年07月至2019年06月對氣管切開患者采用持續氧氣霧化吸入法進行氣道濕化,并與間歇氣道滴入法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07月至2019年06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需要行氣管切開的顱腦損傷患者42例,均采用一次性氣管套管,昏迷評分(GCS)≤8分,其中男25例、女17例。排除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機支持及病情危重隨時可能死亡的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21人,平均年齡(35.6±2.6)歲,昏迷評分(GCS)(5.2±1.5)分。對照組21人,平均年齡(36.7±2.8)歲,昏迷評分(GCS)(4.9±1.6)分。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昏迷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觀察組采用廣東省東莞富利凱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面罩型醫用霧化器,每次將10 mL濕化液加到霧化器的霧化罐內,用導管連接氧氣,以氧氣為驅動氣源,調節氧流量4-6L/min,將面罩罩于氣管切開處,用系帶固定于頸部,進行持續霧化吸入。霧化器每24h更換消毒一次,有痰液污染時隨時更換。②對照組:采用間斷氣道滴入法:用5 mL注射器抽取濕化液3-5 mL,沿氣管內套管壁環周緩慢滴入氣道,每30-60分鐘滴入一次,吸痰前后再滴入1-2 mL,并根據痰液粘稠度增加或減少濕化液。
1.3 其它。兩組氣道濕化液均選用0.45%氯化鈉溶液,基礎護理相同,翻身叩背1次/2 h,鹽酸氨溴索15 mg+異丙托溴氨100 ug霧化吸入q8 h,肺部有痰鳴音或咳嗽時吸痰。兩組患者均在連續觀察10天后進行效果評價。
1.4 評價標準。
(1)濕化效果[3]:濕化不足:痰液黏稠、量少、不易吸除,肺部呼吸音粗或干;濕化良好:痰液稀薄、量適中、易吸除,肺部呼吸音清晰;濕化過度:痰液呈泡沫狀、量多、吸之不盡,肺部大量粗音,或短期內明顯增多。
(2)痰液黏稠度判定[4]:痰液黏稠度分Ⅲ度:I度痰液如米湯樣或泡沫樣,吸痰后玻璃接頭內壁上無痰液滯留;II度痰液較I度痰液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滯留玻璃接頭內壁,易被水沖洗干凈;Ⅲ度痰液外觀明顯黏稠,常呈黃色,玻璃接頭內壁上滯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沖洗。
(3)出現并發癥標準:①痰痂形成:吸痰時吸出痰痂或痰痂阻塞吸痰管。②肺部感染:醫生會根據肺部感染的診斷標準判斷患者是否發生肺部感染;具體的診斷標準是患者的咳嗽,痰濃稠和肺部濕ra音,并伴有以下情況之一:發熱,白細胞總數和/或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X線攝片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性病變。③氣道粘膜損傷的診斷標準為:在人工氣道建立后的一天吸痰時發現痰中有血或帶血的痰[5]。④刺激性咳痰:氣道濕化過程中發生連續性咳嗽或嗆咳[6]。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濕化效果的比較。兩組患者濕化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濕化效果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痰液粘稠度的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痰液粘稠度的比較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例)
正常情況下,機體吸入的氣體經鼻腔、口腔、咽喉部到達氣道[7],而氣管切開破壞了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氣體未經口鼻加溫加濕直接吸入下呼吸道[8],未加溫加濕的氣體進人氣道后引起呼吸道黏膜纖毛活動減弱或消失,痰液滯留,降低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引起或加重機體缺氧,繼發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影響患者治療[9-10]。人工濕化的目的是維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保持分泌物引流通暢。若氣道濕化充分、咳嗽反射差的患者仍可以靠纖毛的活動和體位引流排出分泌物[11]。因此,氣道濕化是氣管切開后護理中的重要環節,濕化效果直接影響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預后[12]。
對照組采用間斷滴入法濕化氣道,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人工氣道的干燥、缺水,但存在弊端:①人工氣道得不到持續濕化,不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狀態,容易使痰液粘稠形成痰痂;②一次滴入3-5 mL,易引起刺激性嗆咳,部分濕化液被咳出,影響濕化的效果;③因痰液粘稠、吸痰不徹底而增加吸痰的次數,容易導致氣道粘膜出血;④反復的吸痰、嗆咳,容易使腦細胞缺氧,加重腦水腫;⑤肺部感染常因氣道濕化不充分而增多。觀察組采用持續氧氣霧化吸入濕化氣道,作用原理是使用高流量氧氣作為驅動力,高速氣流產生的負壓直接將液滴撞擊成小霧滴,用氧氣作為驅動力將氣霧微粒吹入較小氣道,到達深層氣管和肺組織,改善局部氣管痙攣,消除水腫或炎癥等[13]。持續氧氣霧化的霧滴小而均勻,隨呼吸持續進入氣道,接近人的生理狀態,避免一次滴入過多的濕化液而導致刺激性嗆咳;霧化的同時還可以吸氧,改善了顱腦損傷患者缺氧及腦水腫。